(
课件网) 赤 壁 杜牧 评 杜牧(803~852) 名 杜牧,字牧之。世称“杜舍(shè)人”。 地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时 晚唐杰出的诗人。 《樊川文集》 作 擅长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作者简介 《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卷网-1978版)。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西北长江南岸。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写作背景 咏史诗 文体知识 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 咏史诗内容可分述古、怀古、史论史评三类。 咏史怀古诗借古讽今,写出了人是变化的,而自然景物是亘古不变的 赤壁: 山名。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这里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解 题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初步感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种武器。 销蚀 拿起 三国时期 读懂诗意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指吴蜀联军借东风火攻曹操事。 台名,魏曹操所建。顶上饰有大铜雀而得名。 乔玄两女。大归孙策,小嫁周瑜。 一只古老的断戟沉落泥沙中,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自己拿起磨洗干净,认出它是赤壁之战中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小乔就被曹操关进铜雀台了。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借物起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写出兴感之由,为后两句咏史抒怀作铺垫。 诗歌鉴赏 暗含岁月流逝 和 物是人非之感。 这两句使用“将”“磨”“洗”“认”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关切,使下面的怀古幽情水到渠成。 前两句中使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歌鉴赏 “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代指有利条件、机遇等; “铜雀” 指曹操; “二乔”指东吴命运,代指成功或者失败。 “东风”“铜雀”“二乔”各指什么?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歌鉴赏 杜牧认为周瑜成功的因素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赤壁之战吴胜曹败,此处作者进行了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 诗人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而是反说其事,认为倘若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在铜雀台中,从而含蓄表达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以小见大,借二乔两名小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两国的命运,借小人物来感慨国家兴亡的大主题,以小见大,既形象生动又含蓄深刻。 诗歌鉴赏 品读赏析 诗中三、四句是实写还是虚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说说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虚写 作者设想与事实相反的结果,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将要重写。作者借史倾吐胸中的抑郁之气。 诗人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定会有所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①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政治见解。(或是: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②认为周瑜的成功在于东风之便。暗含自己怀才不遇、无处借“东风”的不平,曲折的表达了作者慨叹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