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20188

19《咕咚》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0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404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咕咚,教学设计
  • cover
《咕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咕咚》是一篇趣味盎然、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文章讲述一只兔子偶然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连带其他小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一探究竟,发现“咕咚”原来是木瓜成熟后掉落湖中的声音。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盲从,要学会理性分析。 教学过程中要随文识字、写字;引导学生感受小动物们的害怕,并能通过朗读传递情绪。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好奇心重、注意力不易集中,且行为习惯尚未养成,比较喜欢形象、具体的事物;孩子们的认字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的帮助下认读生字、学习课文内容。本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插图形象,易于理解,应让孩子在充分认读生字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朗读、理解,从而鼓励其勇敢想象、激发阅读兴趣。 【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标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通过创设情境、借助插图、运用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式带着孩子们认读课文出现的生字新词,再在情境中朗读,联系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及说一句完整的话的习惯;在朗读中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并将课文内容理解、运用、最终实现迁移。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会写“羊”。 2.知道“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3.感受小动物们的害怕,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有感情朗读1—4自然段。 【重点点】 教学重点: 1. 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会写“羊”。 2.知道“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小动物们的害怕,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有感情朗读1—4小节。 【教学流程】 听听声音,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以读促悟,随文识字———巩固生字,学习书写 【教学过程】 一、听听声音,激趣导入 1.游戏“猜猜猜”:生听声音,猜一猜是什么动物发出的声音。 2.出示答案:(1)呱呱———青蛙 (2)喵呜———猫咪 (3)吱吱———老鼠 3.生观察“呱呱”、“喵呜”“吱吱”,思考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出示词语“咕咚”,猜一猜它的读音。 5.师提问:你们是怎么样猜出它的读音的呢? 6.齐读词语“咕咚”。 【设计意图:利用“猜猜猜”的游戏,引入形声字,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词语都是口字旁,且读音均为右边生字的读音。通过这样的引导,邀请学生猜一猜“咕咚”的读音,进而强化形声字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生一边听一边认真听听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师提问:小朋友,你现在知道“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了吧!(指名说) 3.出示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划出关键句: 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男生读) 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女生读) 【设计意图:通过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梳理预习过程中不认识的生字,同时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打下基础。在师读的过程中,生能找到“咕咚”是什么。】 3.生自由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在书上圈出它们的名字。 4.指名说说哪些小动物被“咕咚”声吓跑的呢? 5.PPT出示:兔子、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生观察图片,看看动物的长相和名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设计意图: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有哪些动物被“咕咚”吓跑了,给足学生自己学习和思考的时间,锻炼他们从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随后借助图片,帮助学生记住相应的字形。】 三、以读促悟,随文识字 1.提问:在这支逃跑的队伍中,谁跑在队伍的最前面呢?(兔子)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小兔子的害怕?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随文识字:吓了一跳、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叫、“咕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