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 唐人冯承素摹本(神龙模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兰亭集序》 共28行,324字,因是草稿,无意于求工,故潇洒自然,点画富于变化,重字皆作别构,其中尤以21个“之”字最受称道,其写法个个不同,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通篇章法、结构、用笔虽各自称雄,但互不侵夺,配合默契,显示出浓轩得体,圆润流畅,充分表现出晋人潇洒自然的风致,无愧于“天下第一行书”称号。 作者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故后世称为“王右军”。王羲之幼时跟从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他被后世赞誉为“书圣”。 (303—361) 书法圣地:兰亭 位于浙江省绍兴县的西南部,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此植兰,汉代时建有驿亭而得名。这个古朴典雅的园林虽然规模不大,却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园林美景而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的目光。 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流觞曲水 “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执笔),作出诗来。 古代人们每年三月初三,为驱邪消灾、祈福安康,都有到水边嬉游的习俗,称为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这一天,天气晴朗,微风和煦,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许询等41位文人墨客及社会名士一同来到兰亭雅集,共赴修禊盛会。 王羲之谢安十一个人各写成两首诗,有十五个人写成一首诗,还有十六个人没写出来,聚会一共写出了37首诗歌。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兰亭集》,并借酒兴写了一篇《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bá)”或“后序”。 文体知识:序 按照内容和功能划分 按照作者分类 1、自序:作者自己撰写; 2、他序:他人撰写,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还可能包含一些评价的内容。 1、书序:一般在书籍和文集前面,如《五代史伶官传序》; 2、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 3、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燕歌行并序》; 4、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整体感知:情感变化 请大家找出文中三个重要的感情词,从而梳理出作者的感情脉络。 1-2 3 4 疏通文意:第一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清流急湍)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农历三月初(的某一天),(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会集,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聚集在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在亭子的四周辉映环绕,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我们排列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