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 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救命,……” ———鲁迅《阿Q正传·大团圆》 情境任务 1918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大声疾呼:“救救孩子”,1921年,《阿Q正传》横空出世。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再次听到“救命”的呼声,只不过这次被救的对象是阿Q。他沉疴已久,亟待救治。今天,请诸位名医一起会诊,为阿Q制定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 阿Q既有“羊”的卑怯,又有“狼”的暴虐———可怜又可恨! 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卑怯狡猾 自轻自贱 欺软怕硬 任务一:辨析阿Q的病症 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根源与危害 人性的本能 现实中的阿Q穷困潦倒、不被尊重,只有精神胜利法才能麻痹他自己,忘却生活的痛苦。 群体性冷漠 封建等级制度 未庄旁观者的嘲讽与势利加剧了阿Q的孤立,迫使其转向自我安慰。 在未庄这个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底层被剥夺基本尊严,被无情压迫,只能通过幻想维系人格完整性。 对现实处境麻木,陷入更深的生存危机 助长社会的冷漠与荒谬 强化封建等级制以及社会的压迫与不公 任务二:探病灶,晓危害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阿Q并非个例,他是未庄的代表,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落后而愚味的国民的代表。 思考:“精神胜利法”只在阿Q身上独有吗?未庄其他人身上有没有“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致命的打击面前,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却拒绝正视现实,承认失败,以总结教训,重振国风,反而文过饰非,“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靠虚假的精神胜利来麻醉自己和国民的灵魂。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将军奕山向英军卑屈求降,对朝廷却诳报打了胜仗,说“焚击痛剿,大挫其锋”,说英人“穷蹙乞抚”。道光皇帝居然也说:“该夷性等犬羊,不值与之计较。” 殖民者一路的烧杀掳掠,却说成是“颇觉恭顺”;分明是在帝国主义侵略面前遭到惨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屈膝求和,大批赔款割地,在有关的“圣谕”中却还装得趾高气扬,说成是“妥为招抚”和“入城瞻仰”等鬼话。 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这时孙中山领导少数有志之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于这次革命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革命遭到失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扬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