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23832

1.2《齐桓晋文之》课件(共1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6次 大小:122558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1.品析孟子在“劝说”交际中的思路及方法。 2.评论孟子的政治主张,发掘隐藏在历史事件下的价值观。 学习目标: 提取“劝说”思路 问一: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问二: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问三:不为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问四:若是其甚于? 根据齐宣王的四个关键问题,请分别提取孟子的回答,看看他的“劝说”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提取“劝说”思路 问一: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问二: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答:可。 问三:不为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答: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问四:若是其甚于? 答:殆有甚焉。 答:臣未之闻也。 提取“劝说”思路 可以行 应该行 只能行 如何行 “劝说”思路: 步步设计 环环相扣 因势利导 “保民而王” 品析“劝说”方法 孟子“劝”的过程中,哪些语句很有说服力?说说他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有什么效果? 小组讨论 品析“劝说”方法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挟泰山以超北海” “为长者折枝” 比喻、对比 “不能”与“不为” 品析“劝说”方法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排比、反问 “王之所大欲” “邹楚之战” “发政施仁” 品析“劝说”方法 比喻巧妙 对比突出 势如破竹 锋芒毕露 “劝说”方法: 技巧高超 语言精湛 孟子的语言一气贯注,势不可挡,具有一种生机勃勃的力量。 探掘“劝说”规律 试着从立场角度、思路铺排、态度语气、说理方法等方面,比较孟子和烛之武劝说艺术的异同。 探掘“劝说”规律 立场角度 思路铺排 态度语气 说理方法 孟子 烛之武 “劝说”关键:认清形势 抓住利害 有益于君 以退为进—阐明利害—诱之以利—挑拨秦晋—明晓弊端 利益 缜密 对象 合理 谦虚卑微 小心谨慎 举例 王之大欲 可以行———应该行———只能行———如何行 言辞犀利 锋芒毕露 比喻 相同点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战,齐宣王并没有采纳孟子的建议,他出兵攻打燕国,但是大败。孟子因而产生退意。孟子在离开齐国的时候,特别留在齐国的西南边境三天,希望齐宣王能改变态度,亲自挽留他,然而齐宣王并没有如此做,最终,他带着失望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咀嚼“劝说”内容 齐宣王表面上请求孟子辅佐行王道,事实上对他敬而远之。这说明什么呢? 劝说艺术固然重要,但是形式内容能不能被接受才是根本。 这跟孟子王道主张的内容是有关系的。 咀嚼“劝说”内容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认为,百姓无恒心是因为无恒产,只有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才谈得上讲礼仪。因此君主要先“制民之产”,然后再予以教化。孟子勾勒出了一幅美好的政治蓝图:衣食无忧、守礼知义、天下归心、远人来附。但是,当时的诸侯醉心于征战杀伐,武力兼并,尽管如齐宣王、梁惠王等愿意让孟子陈述自己的主张,却没有一个统治者真正愿意践行,更何况从社会的发展来看,孟子的主张在当时也是难以实现的。 拓展训练 假如你现在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