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石钟山记》 苏轼 宋代诗文的情趣与理趣 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章的文脉,感受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特文章情趣和理趣融为一体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富于哲理的思考,学习质疑和求实精神。 知人论世———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词:豪放派,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 知人论世———苏轼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名动京城。宋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绍圣元年(1094年),因与守旧派发生分歧,被贬惠州。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坎坷一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人生信条: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宋代〕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现湖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州,游览了石钟山,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进行实地考察,写了这篇文章。 解题 《石钟山记》 ①石钟山,游览对象,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 ②记,游记,一种文体。 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抱负、阐述观点。又称“杂记”。 本文写作者游览石钟山,考证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的经过,并就事明理,是一篇融记游、写景、抒情及说理为一体的游记体散文。 石钟山 ,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海拔61.8米,相对高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千米。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 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撰文,以记胜抒怀。 石钟山———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 (一)自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结合注解,疏通文意。积累字词句。 整体把握结构,概括段落内容,梳理思路。 (1)苏轼之前,关于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有哪些说法?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2)作者是如何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3)就事明理是宋代记游散文的特点,本文阐发了什么道理? 彭蠡( lǐ ) 郦元( lì ) 钟磬(qìng) 桴止( fú ) 铿然(kēnɡ) 硿硿(kōng) 栖鹘 ( hú ) 磔磔(zhé) 鹳鹤(guàn) 噌吰(chēnɡ hónɡ)穴罅(xià) 涵澹 (dàn) 无射( yì ) 窾坎(kuǎn) 镗鞳(tānɡ tà) 识之 (zhì) 暮(mù)夜 正 音 行文思路: ①首先(第1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