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24771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5次 大小:1295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7课,隋唐,制度,变化,创新,导学案
  • cover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课堂活动】 活动一:选官制度(主要了解中国古代的三大选官制度) 基础梳理:阅读课文第一子目,解决下列问题。(在教材中圈画、记录) (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素质,推动了中华帝国走向繁荣) ▲西周:世卿世禄制; ▲秦朝:军功爵制度。 1、察举制(与征辟制相结合):察举制是什么时间创立的?察举制有何特点?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又有何弊端? 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其特点(方式)是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标准:品德,才能;弊端:容易任人唯亲,容易形成小集团。 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中正制是何时创立的?这一制度有何特点?又有何弊端?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有何影响? 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特点: 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弊端: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影响:(注意两个方面) 积极:初行时期将评品人物之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门阀士族政治,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 九品中正制使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后来随着士族的没落,无法继续。刘禹锡 (唐)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说的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3、科举制:科举制是在什么时期、怎样形成的?简述科举制的发展概况。这项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项制度的实施有何影响? (1)科举制的形成:隋朝建立后,世家大族衰落,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2)科举制的发展:隋朝建立,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明清腐朽,1905年废除。(注意以下几点) ① 隋朝: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标志)。 ② 唐朝: 科举制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朝的进士科,是做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 ③ 宋代: 更加重视科举考试,宋代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行为。 ④ 明清: 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1994年,中国政府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公务员,到今天,全国所有省份都已经实行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 (3)科举制的特点: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 (4)影响: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5)评价科举制:(补充注意两个方面,学说话) 积极:①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②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③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在儒学经典范围内,特别是八股取士严重禁锢读书人的思想。使被选拔之人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 问题探究 1、探究一:九品中正制 材料一: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