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25399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大单元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8次 大小:61591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单元,教学设计
  • cover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历史 本节课名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使用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授课时长:40分钟 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二、教学分析 (一)课标要求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的成就。 (二)课标分析 紧扣单元主题“民族交融与大一统”,需引导学生理解该历史阶段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本课聚焦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核心在于展现民族交融的深化进程,实质是华夏认同的强化。 (三)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和教材地位 (1)单元概况:本单元为三国两晋南北朝大分裂时期和隋唐大一统时期,单元名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突出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古代史学习主线。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强调民族交融的历史特色,隋唐时期,更突出其大一统的历史特征。体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说明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2)单元主题:民族交融与大一统 (3)教材地位: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首课。与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时间上是继承关系。此时期的历史大特征为民族交融,对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意义。 2.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包括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三子目内容。子目间排列逻辑关系清楚,有利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学科核心素养。首先讲述时间最早的三国与西晋。西晋灭亡后全国进入长期分裂状态,基本格局是南北对峙。对此,教材先讲南方再讲北方。南方的东晋从政权演变的角度而言对西晋有直接继承关系,北方的北朝则为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课涉及的重要史实包括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与南朝开发江南、北朝大民族融合等内容。 (2)核心线索:政权更迭中民族交融的进程。 (3)本课立意:本课在内容上涵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叙述此时期政权分合演变、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的情况。 (四)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基础: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学生对于魏晋南北朝历史已有基本了解。与本课直接相关的初中教材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本单元共有五课: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讲述较为详细。 基本能力分析:学生基本掌握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但认知较为片面,还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需要结合图片、文字等史料,帮助学生更深刻的形成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理解。 三、教学目标 本课课标要求为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的成就。结合课标与教材分析,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学生通过绘制框架图,观察疆域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基本脉络与关键史实,强化时空观念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学生运用文字、出土文物图片、漫画、纪录片视频等多类型史料,探究少数民族内迁动因,江南开发的原因与成就、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意义等重点问题。提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三)学生通过探究内迁民族的华夏认同追求、民族间深度互动与文化交融等历史现象,理解此时期民族大融合对丰富中华文明内涵与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深远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措施 (一)重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江南的区域开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