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26027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日期:2025-11-0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113193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
    (课件网)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8课 辛亥革命 ◇单元坐标 ◇单元主旨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1.改革走向革命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自身统治危机的加深,清政府开展了新一轮的自救运动———新政”,但进一步暴露出其腐朽反动的本质,加速了革命的到来和自身的灭亡。辛亥革命爆发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迷茫与探索 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后,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面对袁世凯及其继任者的黑暗统治和倒行逆施,以及日本的侵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和爱国人士,进行了一系列维护共和与国家主权的斗争。 3.新气象与新思想 民国建立后,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民主共和理念广泛传播,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进一步促成民众日常生活中种种新气象的出现。在此背景下展开的新文化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解放与革新。 课前·预习案 课堂·研学案 随堂检测 学考体验 课后·检测案 目 录 学习任务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学习任务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学习任务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主题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主题二 辛亥革命的功绩与局限 课前 · 预习案 1 【课标要求】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1.背景 学习任务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清末 新政 目的 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_____” 内容 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特点 与_____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认识 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自救 戊戌维新 预备 立宪 原因 革命运动高涨,为了遏制革命 过程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08年,清政府颁布《_____》,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1911年,清政府组织“_____”,预备立宪成为骗局 结果 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 2.条件 组织 基础 团体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_____,走上革命道路 政党 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 思想 基础 纲领 孙中山提出“_____,恢复中华,_____,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三民 主义 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_____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军事 基础 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徐锡麟、_____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_____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驱除鞑虏 创立民国 民族、民权、民生 秋瑾 黄花岗 微思考1 阅读教材P110“历史纵横”:清末新政有何影响 提示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维护君主统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渐进式改革,但改革结果适得其反,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微思考2 阅读教材P111“史料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体现了作者什么精神 提示 为天下苍生谋永福、舍小家顾大家、不怕牺牲的精神。 微思考3 阅读教材P111“学思之窗”: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提示 积极意义: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代表着当时最进步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局限:比较关注政治革命,对社会革命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