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新课 西安大雁塔唐代进士题名帖。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惑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进土,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雁塔下题名成为时人光宗耀祖的目标追求,说明科举考试的社会影响力凸显。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从汉到隋唐时期的制度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解读印证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魏晋到隋唐时期制度的多样化特点,体现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汉到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作用,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知识拓展】 史料阅读 “世及以为礼”;“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李悝相魏文侯时说:“为国之道 , 食有劳而禄有功 , 使有能而赏必行 、 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刘向《说苑》 秦时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 【探究思考】阅读材料,梳理西周至秦朝的选官制度,并分析先秦先秦选官制的影响? 西周至秦选官制度 西周至春秋: 战国时期: 秦朝: 世卿世禄制 举荐制(客卿制);功劳制(军功爵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世卿世禄制:(积极)稳定统治,在当时有进步意义;;(消极)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不 利于长远发展。 军功爵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形成了尚武的风气; 不适应和平年代。 一、选官制度 从平民到为官 杨炎,字公南,凤翔人。……父播,登进士第,隐居不仕,玄宗征为谏议夫。……炎美须眉,风骨峻峙,文藻雄丽,汧、陇之间,号为小杨山人。释褐(任官职)辟河西节度掌书记。 ———《旧唐书·杨炎传》 根据杨炎为官的早期经历,思考杨炎及其父亲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的官员? 其父参加科举考试 直接被任命 一、选官制度 任务:选官制度的创新———科举制的确立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了。 ———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隋代创立科举制的背景。 为了打击门阀士族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庶族地主势力的崛起 一、选官制度 任务:选官制度的创新———科举制的确立 九品中正制本意是为了解决察举制的弊端,加强中央集权,但最后造成了选官依靠门第,使得门阀士族的崛起 一、选官制度 任务:选官制度的创新———科举制的确立 科举不重门第,对于有志于仕途者,均给予应试机会,这为出身贫寒者跨入上层社会,参与政治提供了条件。作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基柱,科举制度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文官考选体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运转最重要的稳定机制。 ———郑从金《从精英循环的角度看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科举制的作用。 打破特权垄断,使选官更加公平 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