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22717

语文七年级上北京课改版4.15《父母的心》课件(40张)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6次 大小:19112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语文,七年级,北京,改版,4.15,父母的心
  • cover
课件40张PPT。父 母 的 心川端康成世间的爱千万种, 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 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 溶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 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诗歌欣赏 1.出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边读边用横线标出重点字词. 3.理清文章思路. 4.体会字里行间所体现的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学习目标:作者: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来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 1968年因《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羽鹤》《古都》获诺贝尔奖。你知道吗? 作者年幼父母双亡,只好寄居在体弱多病、双目盲瞎、住在郊区的祖父家中。不久,祖父也猝逝。由于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怀,因而特别渴望父爱母爱,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这一倾向。《父母的心》以他惯有的纤细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一个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的故事,催人泪下。   濑户( )吩咐( )褴褛( ) 酬谢( )拮据( )庇护( ) 不妥( )缘故( )失魂落魄( )làifēn fùlán lǚchóutuǒyuánpòjiébì一、读一读:酬 谢:无精打采:微不足道:拮 据:庇 护:失魂落魄:二、记一记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用金钱、礼物等表示谢意。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袒护,保护。感受父母心 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语言简明 (2)内容完整 本文讲了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1.故事中的父母换了几次孩子?并写出父母在不同情 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 2.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父母? 你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父母的,并说出理由。? 1.故事中的父母换了几次孩子?并写出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 首先送大儿子(眼含热泪)→用二儿子换大儿子(无精打采)→用三岁的女儿换二儿子(失魂落魄)→最后请求归还女儿(悲痛欲绝) 2.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父母?你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父母的?并说出理由。 这是一对伟大的父母,他们虽然处在极其困难的境地,但他们最终宁愿饿死,也不愿骨肉分离。 一、研读文本1.题目“父母的心”含义是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最后一次要孩子时,父亲说道“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是父亲宁肯饿死孩子,也不想让他过上好日子吗? 3.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财主夫人最后说,“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财主夫人所指的“父母之心”是什么呢? 5.通读课文,分析本文故事情节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指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心。这是文章的主题,贯穿、推动着整个故事的情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题目“父母的心”含义是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最后一次要孩子时,父亲说道“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是父亲宁肯饿死孩子,也不想让他过上好日子吗? 不是的。这是父母对子女的一颗至亲至诚的爱心,这颗爱心是无价的。 3.财主夫人最后说,“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 的酬谢吧。”财主夫人所指的“父母之心”是什么呢?   对孩子真诚、无私、不能割舍的爱。 开始财主夫人对于这对夫妻几次三番换孩子是有看法的,但每次换孩子的理由,都让人无法拒绝,尤其是最后一次,夫妻哭着要回女儿的那段对白,深深打动了财主夫人,让她明白了父母对子女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爱是任何金钱无法换取的。拓展与探究本文为什么起名“父母的心”? “心”在文中有何含义,起到什么作用? 因为文章中的父母亲从事件开始,心理就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