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这首诗反映了一个什么制度? 登科后 唐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科举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7课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制度】 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 _____ _____ 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 二、政权之形:三省六部 三、税收之源:赋税制度 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 从汉到唐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朝代 制度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品行 门第 才学 地方举荐 中正评定 自由报名 分科考试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最初是家世和才能并重。 (一)九品中正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 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下卷 (二)科举制 1.创立背景 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 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 2.演变过程 ①隋文帝 分科考试; ②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太宗 增设明经; ④武则天 增加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⑤唐玄宗 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 2.演变过程 材料一: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王定宝《唐摭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 ②在程序上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③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阶层流动 ④以才学为依据,保证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⑤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 3.重要影响 西周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战国 汉朝 魏晋 依据出身 依据战功 依据品行 依据门第 选官制度小结 科举制 废除 隋唐 1905年 依据才能 科举制使得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一)发展演变 1、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朝: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3、唐朝: 1)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2)设政事堂(中书门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演变为尚书省,正式成为国家权力中枢,但当其发展使皇帝感到威胁时,新的权力机关中书省、门下省应时而生。 ———据王明德《从内、外朝之设看皇权与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