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31028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倍数与因数(教案)

日期:2025-11-05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4252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 cover
附件: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倍数与因数 课型 新授课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段 小学 版本章节 北师大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意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另一个数的倍数,掌握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2.过程能力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逻辑的严谨性,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能准确判断倍数关系。 教学难点:明确“倍数”与“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整数乘除法运算,能理解“积是乘数的结果”的直观关系。学生难以抽象理解“相互依存”关系(易单独说“36是倍数”);难以判断特殊情况(如7是7的倍数)。针对以上学习难点,我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运动会队形),以计算两班各有多少人引入课题,采用多元表征(算式→文字→符号)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因数的概念,精心设计对比辨析活动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评价表 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新设计 (含AI应用) 课始三分钟练习 1.表示物体的个数叫( )数,如0、1、2、3、4 …… 2.填空。 12×( )=36 ( )÷5=10 3.思考:12是3的( )倍.为什么? 通过复习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 (一)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引入。) 展示教材中“运动会队形”的图片。提问: 1.同学们,运动会上两个班分别排出了这样的队形,你能算出每个班各有多少人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9×4=36,5×7=35 2.36与9、4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 激活已有经验,引发认知冲突。 AI制作的运动会视频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初次抽象 巩固概念 二次抽象 (1)结合算式 9×4=36,讲解: “在自然数(零除外)的乘法里,积是乘数的倍数,乘数是积的因数。比如9×4=36,我们就说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 强调: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说“36是倍数”或“9是因数”。 (2)让学生结合5×7=35,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3)用字母表示一般关系(a×b=c);对比辨析:“35是倍数”对吗? 从具体到抽象,建立符号化表达。 学生独立完成,互相交流 (三)深化练习,掌握判断 1.迁移应用,巩固练习 2.判断“7的倍数 (1)出示算式25×3=75、20×5=100,(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倍数与因数的定义,说一说每个算式里的倍数和因数关系。 (3)展示数字:7、14、17、25、77,提问:哪些数是7的倍数?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判断: 方法一:除法(看是否能被7整除)。如14÷7=2(无余数,14是7的倍数);17÷7=2……3 (有余数,17不是)。 方法二:乘法(看是否能表示为“7×自然数”)。如7=7×1,14=7×2,77=7×11(所以7、14、77是7的倍数)。 小组讨论: 如何快速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通过本环节,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发展思维灵活性。 本环节设计由AI生成 (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1.什么是倍数?什么是因数? 2.怎么判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3.口诀总结。 因数倍数相互依,非零自然范围内; 判断倍数两方法,整除相乘皆行。 通过回顾总结,对知识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强化记忆,形成结构化认知。 (五)课堂小测,夯实基础 1.写出14×6=84、45÷9=5中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14×6=84:___ 和____是_____的因数;_____是____和____的倍数。 45÷9=5:___ 和____是_____的因数;_____是____和____的倍数。 2.判断: (1)3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