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231688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867262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张
2025-2026
,
必修
,
选择性
,
语文
,
高中
,
统编
(
课件网
) 作品介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章中的第四十二篇。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 《礼记》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社会和谐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 作品介绍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作品地位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解读题目 “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基本的礼节和文化课。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本指道路,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道: 解读题目 齐读《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第一段 ①明: 动词,彰明 ②明: 形容词,美好的 ③亲: 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④止: 达到 大学之道,在明①明②德,在亲③民,在止④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第一段 ①知: 知道 ②止: 达到的“至善”境界 ③定: 志向坚定不移 ④静: 心不妄动 ⑤安: 性情安和 ⑥虑: 思虑精详 ⑦得: 处事合宜 知①止②而后有定③,定而后能静④,静而后能安⑤,安而后能虑⑥,虑而后能得⑦。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一段 近: 动词,接近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1.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 “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朱熹 “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 “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2.“三纲”之间的是怎样的关系?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内圣 明明德 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 外王 亲民 这“三纲”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2025高考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汇总(2025-11-20)
高一统编版语文 8.3《琵琶行并序》 课件+导学案+限时练(2025-11-19)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议论文写作指导之如何论证 教学设计(2025-11-20)
高一统编版语文第一单元 导学案(含答案)(2025-11-20)
2025高考高三语文病句主观题专题 复习讲义(2025-11-20)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