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阅读教材,梳理儒、道、佛在三国至隋唐的发展历程。 时间/思想流派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东汉末年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广修佛寺,反佛现象;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 “尊道” 释迦之教义,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之制度,无一不相冲突。输入之后,若久不变易,则绝难保持。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多元思想的碰撞相争 1.儒学的发展 (1)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儒学呈繁盛之势 汉代讲经图 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除太学外,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这样,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发展 (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便由先前的“百家之一”变为“百家唯一”,从而形成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西汉中期,以儒家独尊为内核、以经学为主干的文化模式基本定型,中国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从两汉到隋唐,中国文化又从一统走向多元。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有玄学崛起,又有道教创制,佛教发展,从而形成二学(儒学、玄学)、二教(道教、佛教)的相互融合、相互激荡。 ———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多元、交融 1.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发展 由于唐朝自立国以来就遵循南北各朝兼容佛、道两教的国策,造成儒、佛、道“三教”并立,其间又矛盾交错的局面。而朝廷坚持崇重、加护佛教的方针,更加使佛教、道教横流,全国弥漫着迷信风气,世风日下。而以韩愈为首的一些具有用世之志又信守儒家传统的士大夫,决心挽救世风,以重新振兴儒家精神和经典伦理道德的形式,来挽救社会危机。 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韩愈 (3)唐朝:儒学复兴 1.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发展 道教形成于东汉中后期。假托老子为始祖,实际上是黄老学说中某些想概念与民间巫术、神仙方术的结合。张陵在蜀地和汉中宣传道教,入教者集得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此后五斗米道长期流传,成为道教的主要教派。 东晋前期人葛洪,讨论道教修炼之术,同时力图将道教信仰与儒家纲常伦理相结,称“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南北朝末期,道教已基本成为一门比较正规得到统治者崇奉和利用的宗教。 道教三清 2.道教 一、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发展 (2)魏晋南北朝:吸收儒学的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 (1)两汉: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时,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但是当时人对佛教的认识有限,往往将其当作一种方术。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汉魏之际,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对生死问题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故佛学传播渐广。 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南北佛教的发展各有特点,南朝偏重义理学派众多,各自著述,互相辩难;北朝则崇尚修行,广泛建寺造像,还开凿了云岗、龙门等规模巨大的石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佛教 一、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发展 (3)唐朝: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佛教的发展在隋唐进入鼎盛时期。隋唐的名僧大师皆为本土出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