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35866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练习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8次 大小:212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答案,练习题,穿井得一人,四则,寓言
  • cover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文学常识填空。 《_____》,又称《吕览》,先秦_____家代表著作,是_____ (时代)秦相 _____ (人名)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全书二十六卷,共一百六十篇。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gài( )汲( ) 国人dào( )之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 _____ 汲: _____ (2)国人道之 国人: _____ (3)丁氏对曰 对: _____ 4.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 闻之于宋君_____ 5.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穿井得一人 古义: _____ 今义: 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 (2)国人道之 古义: _____ 今义: 国家 6.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闻 有闻而传之者曰 _____ 求闻之若此_____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1)之 闻之于宋君 _____ 宋之丁氏_____ 求闻之若此 _____ 国人道之_____ (2)于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_____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 (3)若 求闻之若此 _____ (4)其 及其家穿井_____ (5)有闻而传之者曰 而: _____ 者: _____ 8.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9.解释加点字。 (1)及其家穿井 及: (2)穿井得一人 穿: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11、《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写的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有哪些? 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丁氏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 如何理解宋国国君的行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 “何鸟也?”担者欺之曰: “凤皇也。”路人曰: “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①卖之乎?”曰: “然②。”乃酬③千金,弗与④。请加倍,乃与之。方将献楚王,经宿⑤而鸟死。路人不遑⑥惜其金,惟恨⑦不得以献耳。 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⑧买凤之直⑨十倍矣。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汝: 你。②然: 表示肯定的应答之词。③酬: 付出。④弗与: 不给。与,给予。⑤经宿: 过了一夜。⑥不遑: 来不及;没有时间(做某件事)。⑦恨: 遗憾。⑧ 过: 超过。⑨直: 价钱。 1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及其家穿井 及: _____ (2)国人道之 道: _____ (3)方将献楚王 方: _____ (4)遂闻于楚王 闻: _____ 16.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我 闻 有 凤 皇 久 矣 今 真 见 之 汝 卖 之 乎 17.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恨不得以献耳。 18. 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甲】【乙】两文内容的讨论。请你根据情境,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安: 【甲】文中丁氏如果把“吾穿井得一人”中的“得”字改为“(1) _____”字,传闻者也不会搞出笑话了。 小徽: 【乙】文中挑着山鸡的人如果不欺负过路人孤陋寡闻,过路人也不会错把山鸡当成凤凰,闹出笑话。 小语: 两篇文章都写到了国君。我觉得【甲】文中宋君对于传言的态度是将信将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