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39412

第26课《诗词五首—赤壁》》同步练习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73次 大小:164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6课,诗词五首—赤壁,同步,练习,2025-2026,学年
  • cover
《赤壁》同步练习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得分:_____ 一、基础积累(24分) 1. 重点词语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折戟:_____ (2)销:_____ (3)将:_____ (4)铜雀:_____ (5)二乔:_____ 2. 句子翻译(每题4分,共8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_____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_____ 3. 文学常识判断(每题2分,共6分) 杜牧字牧之,号青莲居士( ) 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赤壁之战发生在西汉末年( ) 二、阅读理解(36分) 1. 炼字赏析(10分) 比较分析"铁未销"中的"销"字与"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锁"字,分别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_____ _____ 2. 表现手法选择题(8分) 下列对诗歌表现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以"折戟"起兴,引发对历史的思考 用"二乔"象征东吴命运,以小见大 假设东风不给周瑜便利,运用虚实结合 全诗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的赞美 3. 内容理解简答题(18分) (1)诗人为什么要写"折戟沉沙"这一细节?请结合全诗主旨分析。(8分)_____ _____ (2)"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中,"东风"除了指自然现象,还暗指什么?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观?(10分)_____ _____ 三、拓展探究(40分) 1. 文史互鉴(15分) 据记载,杜牧写此诗时并未亲临赤壁古战场(真实赤壁之战遗址有争议),他借"折戟"展开想象。这种"咏史非史"的写法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_____ _____ 2. 比较阅读(25分) 阅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片段,对比分析两首作品的咏史角度差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杜牧和苏轼对赤壁之战的关注点有何不同?(10分) _____ (2)两首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似之处?(15分)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1)折断的戟(古代兵器)(2)销蚀(3)拿起(4)铜雀台,曹操建造(5)乔公两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1)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2)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3. 1.×(号樊川居士) 2.√ 3.×(东汉末年) 二、阅读理解 1."销"指销蚀,写出断戟历经岁月仍未完全锈蚀,连接现实与历史;"锁"字形象展现二乔被囚禁的境遇,象征东吴灭亡。两者都以小见大,增强诗歌含蓄性。 2.D 3.(1)"折戟沉沙"以小见大,借古物兴起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为后文议论做铺垫,奠定怀古伤今基调。(2)"东风"暗指机遇。体现诗人认为英雄成功需借机遇的历史观,暗含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三、拓展探究 1. 这种写法突破史实限制,通过想象将个人感悟融入历史事件,使诗歌既有历史厚重感,又能自由表达对机遇与命运的思考,增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2.(1)杜牧聚焦"东风"与"二乔",强调机遇对历史的影响;苏轼侧重描绘赤壁壮丽景象和周瑜英姿,赞叹英雄豪杰。(2)都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暗含对个人境遇的思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