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39699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 范进中举(教案)

日期:2025-10-3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1612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初中,语文,统编,五四,学制,九年级
  • cover
第23课 品举人疯态 探儒林悲剧———《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1.了解《儒林外史》,理清小说的情节,了解中举前后的变化。 2.品读范进中举后的疯态,体会夸张、对比等讽刺手法的效果。 3.探究悲剧的根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毒害。 1.理清小说的情节,了解中举前后的变化,品读范进中举后的疯态,探究悲剧的根源。 2.体会夸张、对比等讽刺手法的效果,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毒害。 2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1.唐诗诵读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导入新课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很多读书人数十年如一日地苦读,皓首穷经,依旧美梦落空,甚至有些人为了科举考试上演了一幕幕悲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节选《范进中举》,一起来看看举人范进的悲喜经历。 探究新知 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其父吴霖起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吴敬梓20岁中秀才,此后屡试不中生活贫困。自36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宦、显亲扬名的道路,专注于《儒林外史》创作之中。 2.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是清代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共56回。“儒林”指封建社会的读书人这一阶层,全书主要描写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揭示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毒害,讽刺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社会恶习,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3.背景介绍 《范进中举》这个片段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4.明清科举制度 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入泮(pàn)、游泮,这是得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又称秋闹(wéi),亦称大比。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又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5.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腆(tiǎn) 作揖(yī) 带挈(qiè) 狗血喷头(pēn) 啐(cuì) 避讳(huì) 拙病(zhuō) 唯唯连声(wéi) 绾(wǎn) 解元(jiè) 星宿(xiù) 不省人事(xǐng) 攥(zuàn) 侥幸(jiǎo) 桑梓(zǐ) 不由分说(fēn) (2)理解词义: 带挈: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 拙病:奇怪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