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语文 特色任务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复习任务群四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 内容索引 第一部分 一、重要概念 二、内容梗概 01 02 课时作业25 第二部分 一、重要概念 第 分 部 一 一、重要概念 1.村落:依附于土地的人们出于耕地面积小、需要合作、安全、平等继承等诸方面原因而聚集在一起居住的社区。 2.熟悉社会:因见证了每个人的生长过程从而使人和人、人和物形成了最为熟悉的社会关系的村落式社会形态。 3.面对面社群:由于人们终日面对面相处而形成直接交流会意,有时甚至不需要语言这一媒介的社区形态。 4.差序格局:乡土社会里的人际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依据私人关系向外不断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变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关系圈。 5.团体格局:由各种各样的若干人组成的关系平等、界限分明、互相合作的团体构成的社会形态。 6.小家族:以父系关系为主线,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而形成的具有经营事务功能的团体性社群。 7.浮士德式文化: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克服各种冲突所形成的阻碍的过程。 8.男女有别:为了社会稳定,在男女间不必求同的理念之下,从行为到心理形成了男女之间的鸿沟。 9.无为政治:乡土社会因不具备横暴权力所追求的经济效益,也不具有同意权力所要求的分工体系而形成的微弱和松弛的“统治”形态。 10.同意权力:在社会分工的状态下人们必须遵守契约来维持各人的工作,维持各人可以互相监督的责任的权力。 11.社会契约:在社会分工的前提下,人们为了保障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而形成的共同授予的权力。 12.长老统治:区别于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的以教化形成的礼的统治形式。 13.血缘: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 14.反对与反抗:在同意权力结构中行使监督权时所发表的异议就是反对,在横暴权力中的对立行为就是反抗。 15.欲望与需要:乡土社会的欲望是人类经过时间累积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切合于生存条件的文化事实,需要则是人们为了生存经过分析研究后作出的理性选择。 二、内容梗概 第 分 部 一 二、内容梗概 1.《乡土本色》 阐释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本性,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介绍了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遵循规矩与遵循法律。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2.《文字下乡》 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同时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3.《再论文字下乡》 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 4.《差序格局》 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纹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指出道德体系中最大的特点———私。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6.《家族》 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主轴。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这是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 7.《男女有别》 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8.《礼治秩序》 说明了礼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