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736年)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诉。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755年)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晚唐) 【导入新课】 第 部分 壹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的发展 佛教传入 道教 魏晋玄学 阅读教材,梳理儒、道、佛在三国至隋唐的发展历程。 时间/思想流派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汉武帝时确立 ( ) ( )末年兴起 ( )之际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吸收( )精神有新发展 民间广为传播 主张( ) 吸收儒道思想 渐趋( )广修佛寺,反佛现象; 隋朝 唐朝 东汉 正统地位 “贵儒尊道” 两汉 佛道 本土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220年,曹丕代汉称帝,是为魏文帝 公元 魏 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是为晋武帝 晋 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政权 南北朝 604年,杨广弑兄夺嫡,是为隋炀帝 隋 唐 690年,武则天代唐称帝,国号为周 思考:上述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权臣僭越 纲常败坏 探究一:儒学危机? 天下失序 ......又如东汉初,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以妨碍农时,地方官吏及豪强地主遂据此对农民进行种种限制......总之,农民的赋税徭役负担非常沉重,加上豪强地主的欺压,使农民生活极其艰难,常常落得“饥饿流离”的结局。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阅读教材,梳理儒、道、佛在三国至隋唐的发展历程。 时间/思想流派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东汉末年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广修佛寺,反佛现象;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 “尊道” 释迦之教义,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之制度,无一不相冲突。输入之后,若久不变易,则绝难保持。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多元思想的碰撞相争 探究二:佛教危机?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南朝宋齐时期)范缜《神灭论》 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南史·郭祖深传》 寺院经济不利于国家的赋税徭役 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 阅读教材,梳理儒、道、佛在三国至隋唐的发展历程。 时间/思想流派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提出( ) 唐朝 三教并行( )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很大发展 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东汉末年兴起 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韩愈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广修佛寺,反佛现象;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 唯物史观 三教形成 三教合一 三教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虎溪三笑图》 多元合流———信仰重树 从“三教并行”到“三教合一”,反映了中华民族由接受避世、狂迷的宗教思想,进而改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