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44981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36张PPT)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6次 大小:85486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8课,冷战,国际格局,演变,课件,36张
  • cover
(课件网)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时间 主体 特点 1.冷战(1947-1991年)的含义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战中美苏均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背景 (2)现实原因:消灭共同敌人法西斯势力后,美苏同盟基础不复存在; (1)历史原因: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格局的框架; “谁占领了地盘,谁就能把他的那套社会制度推行到他的军队所能到达的地方去。”        ——— 斯大林 美国是“经济世界的巨人,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 杜鲁门 (3)根本原因: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 A.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B.战后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 3.过程 (1)序幕: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 (2)开始: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提出,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我们头上。” “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 美国总统杜鲁门 (3)两格格局的形成(1955-1991年) ①资本主义阵营 B.经济上: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 五星上将马歇尔 A.政治上: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 “马歇尔计划”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马歇尔计划的目的? 援助西欧恢复经济;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方便美国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对抗苏联。 C.军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②社会主义阵营 A.政治上: B.经济上: C.军事上: 1947年9月,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受1955年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的影响) ———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北约与华约 北约总部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华约总部在苏联莫斯科。 社会主义阵营 雅尔塔体系 1945 1991 两极格局 1955 1991 奠定 基础 从属于 “冷战” 1947 1991 对抗 形式 【名词辨析】“冷战”、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的关系 4.冷战初期的冲突 (1)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1949年) ①起因:柏林地位问题 ②过程:苏联对西柏林进行封锁(持续11个月) 柏林空运: 一架美国C-47运输机 飞越大西洋,为柏林 人送来20吨面粉。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徽 ③影响:是美苏在冷战中的第一次严重对峙;德国分裂。 (2)朝鲜战争(1950-1953年) 38°N 二战后,北纬38度线成为朝韩军事分界线。它全长240多公里。 5.特点: (1)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2)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3)总体冷战,局部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4)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二.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 两极格局形成 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多极化趋势出现 美苏既对抗又缓和 20世纪80年代末 至90年代初 苏东剧变 两极格局瓦解 1991年至今 两极格局瓦解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选考班QQ群:976871103 QQ群实行实名制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