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八单元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 发展与变化 勃列日涅夫照片 壹 重要名词 赫鲁晓夫改革、收购制、义务交售制、苏共二十大、“新经济体制”、八一九事件、南斯拉夫改革、“和平演变” 贰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本课 重点 苏俄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形成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1 苏联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波兰等8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等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这些国家经历了快速发展与艰难曲折的改革。 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苏联改革,始终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80年代后期苏联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终于使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3、东欧国家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过程中又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发生了制度剧变。 4、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途光明。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变化的总体特征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1 苏联的发展 (1)取得成就: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2)面临问题: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问题的根源:苏联模式的弊端) 苏联继续把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在首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2 赫鲁晓夫改革 (1)苏共二十大: ①时间: ②概况: ③影响: 1956年 A.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理论; B.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引发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混乱)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2 赫鲁晓夫改革 (2)改革主要内容: 角度 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政治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农业 ①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②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 工业 ①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②加强不同工业部门之间企业的横向联系 民生 兴建“极简主义楼房” 外交 提出“三和路线”,首次访问美国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2 赫鲁晓夫改革 (2)评价: ①积极性: A.经济体制: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B.农业:推进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C.工业:1957年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人类进入航天时代。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赫鲁晓夫墓碑 ◎1961年4月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2 赫鲁晓夫改革 (2)评价: ②消极性: A.经济体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B.思想混乱: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赫鲁晓夫执政11年中推行的主要政策与路线,基本上亦是斯大林的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