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古时期的世界: 多元文明与互动格局 《中外历史纲要(下)》 单元说课 目录 CONTENTS 01 02 03 一、教学背景与目标 二、教学实施 三、教学反思 教学背景与目标 01 PART- 01 上承: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下启:走向整体的世界(1500年后全球航路的开辟)。 本单元在历史发展脉络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中古时期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上承与下启 02 通过横向联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古时期各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完整的历史认知体系。 横向联系 单元结构 01. 02. 重要节点 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形成 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建立。 1453年: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 15世纪晚期:西欧王权得到加强 15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崛起,控制欧亚商路。 这些重要时间节点标志着中古时期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和发展变化,学生需要重点掌握这些事件及其影响,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起止时间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1500年(全球航路开辟)。 本单元的时间跨度涵盖了中古时期的重要历史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发展变化,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时间跨度 独立发展 欧洲:西欧封建社会、拜占庭帝国、俄罗斯帝国。 亚洲: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日本、高丽王朝、朝鲜。 非洲:阿克苏姆王国、加纳、马里、桑海。 美洲:印加、玛雅文明。 各区域文明在中古时期独立发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经济模式,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脉络。 多元并存 欧洲基督教文明。 西亚北非伊斯兰文明。 东亚儒家文明。 南亚佛教和印度教文明。 非洲、美洲的本土文明。 多元文明的并存与互动是中古时期世界历史的重要特点,学生需要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培养全球史观意识。 区域文明 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已接触世界历史,对中古时期文明多样性有一定的认识,缺乏系统知识体系。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喜欢直观生动的学习方式。 学生对中古时期世界历史的了解多为碎片化信息,难以形成完整的历史脉络,需要教师引导构建知识框架,以提升其对历史事件和文明发展的整体认知。 01. 教学背景 优势 劣势 高中生 课程标准 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02. 教学背景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中古时期世界历史的全面了解,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文明的多样性与互动性,引导学生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理解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历史情境中理解中古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发展脉络。 突出文明的多样性与互动性,理解其对现代文明的影响。 教学立意旨在引导学生从历史情境出发,深入理解中古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发展脉络,通过史料研读和历史解释,构建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突出文明的多样性与互动性,帮助学生理解其对现代文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史料研读形成历史解释,构建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 01 02 03 教学立意 第三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目标 第四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五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发展,理解其独特性,认识多元文明的特征。 历史概念多:如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农奴制度、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伊斯兰教等。 时空要求高:涉及多个区域和复杂的时间线索,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时空观念。 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历史概念的多样性和时空观念的复杂性,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提升教学质量。 01 02 教学难点 教学实施 02 PART- 基于真实情境的PBL: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