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45430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75624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部编版高中 必修下 题目解析 烛之武:人名,郑国大夫 ———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秦师:秦国军队;师:军队,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 叙 事 脉 络 整体感知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烛之武退秦师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秦晋围郑的原因? 晋 国 1.以其无礼于晋 2.郑贰于楚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居齐国五年后离开。经曹、宋而过郑。大夫叔瞻劝郑文公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对重耳不礼。 公元前632年四月,晋楚战于城濮。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因此前曾无礼于重耳,故有意投靠楚国,便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又派大夫到晋国请罪求和。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即“且贰于楚也”。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但问题没有解决,于是城濮之战两年后,晋文公再与郑国算旧账。 函陵 郑国面临的形势 从军事力量上看: 大敌当前 兵临城下 危在旦夕 计无所出 腹背受敌 进退失据 郑国的危机迫在眉睫! 文本研读 从情势上看: 从地理上看: 氾水 氾南 1.第二段,写烛之武先“辞曰”后“许之”有什么作用? 2.结合第三段内容,分析烛之武成功劝退秦师的原因? 探究问题 1.第二段,写烛之武先“辞曰”后“许之”有什么作用? ①烛之武“辞曰”之语,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流露出他对年轻时未受重用的委屈、牢骚和怨愤。 ②烛之武“许之”的举动,一是与“辞曰”形成对照,表现了他深明大义、顾全大局。二是说明大敌当前,郑国内部迅速团结起来,为“退秦师”奠定了基础。 ③从侧面展示了郑伯虽然在用人方面存在不足,但在关键时刻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及时认错,且态度诚恳。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示弱 离间 利诱 瓦解 挑拨 层层深入 , 步步紧逼 2.结合第三段内容,分析烛之武成功劝退秦师的原因?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听从大夫佚之狐的建议,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去说服秦伯。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前往敌营并成功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课堂小结 一、通假字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共其乏困_____ 2.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 3.失其所与,不知_____ “共”同“供”,供给 “说”同“悦”,高兴 “知”同“智”,明智 知识点梳理 二、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多义词在各句中的含义。 1.鄙 (1)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_____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_____ (3)人贱物亦鄙(《孔雀东南飞并序》) _____ 动词,把……当作边邑 形容词,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动词,轻视 2.微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_____ (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 _____ (3)行为迟,动刀甚微(《庖丁解牛》) _____ 连词,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形容词,微小 形容词,轻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_____ (5)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_____ (6)其文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