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46436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含解析)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7次 大小:11857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7课,隋唐,制度,变化,创新,同步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择题 A组 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题组1 选官制度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1“教材图文”改编]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雁塔题名”(如图)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上述现象的出现源于(  ) 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唐朝”“进士及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选官制度科举制,故选D项;军功爵制是战国至秦朝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0“主干知识”改编]唐朝时,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这说明唐朝(  ) A.士族地位提高 B.社会阶层固化 C.重视人才选拔 D.六部分工明确 答案 C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0“课时导言”改编]唐朝时期,出身贫寒的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留下千古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说明科举制(  ) A.选拔了最优秀的官吏 B.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了科学技术水平 答案 B 解析 出身贫寒的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一日看尽长安花”,这说明科举制使得孟郊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见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故选B项;孟郊科举考试考中进士,说明其成为政府选拔的优秀人才,也就是写诗作赋方面非常擅长,但并不能据此说科举制选拔了最优秀的官吏,作为官员,孟郊还需要通过从政后的为官效果来确定其是否属于最优秀的官吏,排除A项;科举制以考试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只要是符合条件都可以参加科考,所以并未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排除C项;科举考试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和文学功底,考试内容与科技无关,所以科举制不一定能提升科技水平,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题组2 三省六部制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1“学习聚焦”改编]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执行体系日臻完备。其执行体系包括(  ) A.尚书省六部 B.中书省、门下省 C.尚书省、门下省 D.中书省、尚书省 答案 A 解析 三省六部制负责执行的部门是尚书省,具体又有下设六部具体执行,故选A项;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排除B、D两项;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遇有不符合的地方驳回,排除C项。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1“主干知识”改编]唐朝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这一做法(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加强了皇帝专制权力 C.导致了冗官现象 D.彻底解决了君相矛盾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品位较低的官员……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可知,唐太宗用扩大宰相任用的范围来分割三省长官的权力,其目的是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故选B项;中央集权的加强体现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方面,任用宰相属于对中枢决策机构的调整,不属于中央集权的范畴,排除A项;冗官的弊病体现在政府官僚机构的重叠和官员数量众多,唐太宗给品位低的官员较大的权力不能直接导致冗官现象,排除C项;“彻底解决了君相矛盾”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2“教材插图”改编]如图为唐朝三省位置图。中书省和门下省设在皇帝寝居临朝的太极宫,尚书省与其他政府机构设在宫城之南的皇城中。唐朝三省的位置布局,体现出(  ) A.中央机构权力的相互制衡 B.适于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C.尚书省不是最高行政机构 D.中书省、门下省主管内朝事务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中书省、门下省设在皇帝寝居临朝的太极宫,便于政令的草拟和审核,而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虽距离皇宫较远,但也居于皇城中心位置,这也体现了其地位的重要性,三省的设置,均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故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