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耕耘着、收获着,春种希望,秋收喜悦,传承了历史,推动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息。 也正是因为有了国人的勤劳质朴,才有了大量的劳动场景被记录到文学中,才有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那欢愉生动的画面,才有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那诗中有画的美丽,才有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那简单质朴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歌世界里,去看一下古人的劳作场景。 乡土中国 《芣苢》 文体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的诗歌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故又称“诗三百”。 最初称“诗”,被汉儒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赋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铺叙陈述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 “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物作铺垫,往往用于开头,如《信天游》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风 即“国风”,是各国土乐,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和屈原《离骚》并称“风骚”,后泛指文学。 雅 是周朝王畿(周王朝直辖区域)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正统乐歌歌词,即所谓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 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 根据音乐和表现内容,《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赋”“比”“兴”和“风”“雅”“颂”被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写作特点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的句式 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写法 品读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翻译 芣苢 《诗经·周南》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文本解读 《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使用赋的手法,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劳动开始的准备 劳动成果的想象 逐棵摘取 歌咏唱答 成片捋取情感热烈 衣角包裹成果初现 满载而归 收获欢乐 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文本解读 《芣苢》一诗用词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摘芣苢的动作描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