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25072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7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共9课时)

日期:2024-05-05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19430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北师大,教学设计,9课时,答案,作业,反思
  • cover
本单元内容创设了许多“分一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进而在乘除混编的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情境识别,直观操作,再列出相应的乘法或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生要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并在除法运算中,逐步摆脱对实物操作的依赖,发展抽象思维;同时在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地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为进一步学习除法及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本单元是在学生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接触过分物体的情境,知道将物体分成几份的方法。   1.强调对除法意义的体验。除法运算的本质就是平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算式前,安排了“分一分”活动,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并掌握“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充分了解“平均分”的意义。学生一旦明白除法算式不过是“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符号表示,体会这是数学化的过程,也就认识到除法的意义。 2.学习内容上要采取乘、除有分有合的策略,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先弄清两者的区别,再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先分化,再贯通。 3. “倍”不作为数学概念,而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所以不下概括性的定义,而是结合具体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 1.落实“分一分”的具体活动,逐步丰富、加深对平均分的体验。 2.经历“平均分”具体操作的数学化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4.用乘除法混编的情境,培养分析问题与选择算法的能力。 1 分物游戏 1课时 2 分苹果 1课时 3 分糖果 1课时 4 分香蕉 1课时 5 练习五 1课时 6 小熊开店 1课时 7 快乐的动物 1课时 8 花园 1课时 9 练习六 1课时 分物游戏。(教材第58、59页)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重点:体验平均分。 难点:体验平均分。 课件、小棒。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能给大家讲一讲图中关于小猴子的故事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第一幅图。 学生讲故事:有两只小猴子,它们要分4个桃子。想了半天,也没想到什么好办法,就开始你一个我一个地分起来,到最后每只小猴子分到了2个桃子。 师:是啊。它们是一个一个地分的,最后分到的一样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分物的游戏,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卡通故事引入新课,告诉学生做分物游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分萝卜。 师:现在请同学们帮小兔分萝卜,要求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每只小兔分到几根萝卜?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哟! 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分,分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能会说: ·我是1根1根地分的,分了4次才分完。结果每只小兔分到4根萝卜。 ·我觉得这么多的萝卜1根1根地分,太麻烦了。我是2根2根地分的,分了2次就分完了。结果也是每只小兔分到4根萝卜。 ·我只分了1次就分完了,因为我想到了乘法口诀“三四十二”,也就是说3个4是12,那么3只小兔子每只分4根萝卜,就正好分完了。 …… 如果出现了第三种分法,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这种分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像这样正好分完,每份分得一样多,就叫作“平均分”。 2.分骨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