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4 曲径通幽 教学设计 课题 曲径通幽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围绕 《曲径通幽》的中国园林艺术展开,赏析狮子林、拙政园等经典园林作品,感受借景、对景、障景、框景等造景手法在空间营造、意境表达中的应用,理解其承载的自然与人文融合之美。教材拓展呈现园林建筑的空间关系、造景原理等内容,拓宽学生艺术视野,提升审美判断与空间感知能力。同时,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在作品创意解读、成果分享中增进师生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升美术表现能力,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2022新课标要求 1. 能领略和欣赏中国园林 “曲径通幽” 艺术的独特特色,初步形成发现、感知、欣赏园林空间美的意识。2. 在欣赏中外园林建筑、了解其艺术背景的过程中,既能辨析不同风格的审美特点,又能深刻感知中国园林建筑的多元魅力,最终实现 “从技法认知到艺术热爱” 的提升。3. 了解中国园林造景工艺的主要手法,认识每一种造景手法都值得欣赏与探索。运用观察、分析等方法参与园林建筑相关审美活动,知道中国园林艺术在传承传统造景技艺的同时也在积极创新,能用文字等方式表达关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看法与感受。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 审美感知:通过观察中国园林造景技法以及相关作品的视觉呈现,赏析经典园林建筑作品,感受其独特的空间意境;对比不同风格园林建筑,领略审美差异,提升对园林空间形式美与内涵美的感知能力。2. 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可以通过运用绘画工具,结合园林造景相关技法,参与园林建筑写生或创意设计,掌握园林建筑淡彩画等基本艺术表现方法。进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写实、写意等手法,对园林元素进行创意改造或尝试融合现代元素进行园林艺术创作,创作有个性、有创意的园林相关作品。3. 文化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建筑与人们的审美追求紧密相连,“曲径通幽” 更是中国园林空间艺术的创新表达。通过中国园林建筑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知晓其在艺术创作、文化传承等场景中的应用,理解园林建筑艺术承载的意境与美感;同时,认识到园林建筑在传承传统造景技艺的同时积极创新,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的认同感与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本课程面向初中阶段学生,他们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对新颖的园林艺术形式充满兴趣,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活动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大部分学生具备初步的观察和空间想象能力,但个体在园林艺术感知与动手能力上差异较大。 重点 能够学会观察和运用园林造景相关手法,理解其在空间塑造中的魅力和特色。 难点 能够将所学园林建筑知识和时代元素融入到美术创作当中。 材料准备 教学材料、园林作品案例、视频资料、绘画工具(铅笔、水彩颜料等)、园林图片素材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中国造园历史悠久,园林建筑包括宏大的皇家园林和精巧的私家园林,这些建筑是将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庭院、廊桥及楹联匾额等精巧布设而成的综合艺术品,使得山石流水处处生情,意境无穷,是自然与人文之美的结合。(出示图片) 进行新课导入,初步认识中国园林建筑。 通过图片欣赏,初步激发学生对中国园林建筑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内容。 讲授新课 任务一、结合图文资料探究中国园林艺术的空间关系。好的园林尤以布局合理,空间巧妙,曲径通幽,讲究亭台轩榭的置景妙设取胜。身处其中,如何去品味其韵味呢?(出示图片)1.关注空间布局:留意园林中亭台轩榭、山石水体的布局逻辑,感受 “疏密有致、开合得当” 的空间节奏。2.赏析造景手法:从借景、对景、障景、框景等手法去体会。像拙政园借远处的塔景,让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