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53089

2 济南的冬天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11-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2次 大小:284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济南,冬天,教案,格式
  • cover
济南的冬天教案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统编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选自其代表作《一些印象》。文章以“温晴”为文眼,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气候特征与自然风光,展现了北方城市冬日里温暖、宁静、灵动的诗意画卷。全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的重要文本。本文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延续了前一单元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描写训练,又为后续学习写景类散文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对描写性文字有一定兴趣。但部分学生对写景散文的情感基调把握不够准确,容易停留在表面描述而忽视作者蕴含其中的主观情感与艺术构思。此外,学生缺乏对“温晴”这一核心意象的深层理解,难以体会作者为何将济南的冬天称为“宝地”。针对此,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朗读指导与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多维度感受景物之美,激发其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表达欲望,突破由“看景”到“悟情”的认知瓶颈。 课时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 通过品味老舍笔下济南冬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诗意栖居”理念的认同感,树立热爱祖国山河的文化自觉。 2. 在诵读与赏析中感受中国写景散文的语言美与意境美,提升民族语言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语言运用 1. 能准确辨析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如“温晴”“贮蓄”“空灵”等,理解其在语境中的含义,并能在仿写中恰当使用。 2. 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生动性,尝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身边的冬日景象。 思维能力 1. 能围绕“为什么说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核心问题,梳理文章脉络,提炼关键信息,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2. 能结合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进行联想与想象,构建“诗画交融”的审美空间,提升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水平。 审美创造 1. 能通过朗读、圈点批注、绘画再现等方式,感知文中景物的色彩、光影与动态之美,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力。 2. 能以“我心中的济南冬天”为主题,进行片段写作或口头表达,展现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与情感投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温晴”这一文眼的内涵,掌握文章围绕“温晴”展开的写景结构。 2. 品味文中精妙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营造的画面感与情感温度。 难点 1. 深入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传达出的主观情感与生活哲思,实现从“描景”到“悟情”的跨越。 2. 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迁移运用文本语言与表现手法,完成个性化审美表达。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朗读指导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济南冬景图片集、音频朗读材料、彩色粉笔、学生任务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唤醒记忆【5分钟】 一、诗词引路,初识“冬之别样” (一)、课件出示诗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 引导学生齐声诵读这两句古诗,并思考:你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到怎样的冬天?请用一个词语形容。 2. 教师追问:北方的冬天是不是只有寒冷、荒凉、萧瑟?有没有可能有另一种模样? 3. 播放一段视频:镜头缓缓推进,阳光洒在泉城的街巷,湖面微波荡漾,远处山峦披着薄雾,孩童在树下嬉戏,老人在长椅上晒太阳。背景音乐轻柔舒缓。 4. 教师提问:这段视频里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和你之前想象的冬天有什么不同? 5.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作家笔下的冬天———不是冰封千里,也不是寒风刺骨,而是温暖、柔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