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学习项目一 生活中的音乐教案 学科 初中音乐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开篇项目,以“生活中的音乐”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音乐的存在,建立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材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多样的音乐片段和探究性任务,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更是情感表达、文化传承与社会交流的重要载体。内容涵盖自然之声、劳动号子、校园广播、节日庆典等场景中的音乐元素,体现了音乐的实用性与人文性。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听觉感知能力和审美意识,但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深层意义理解尚浅。他们能识别常见旋律,却较少思考音乐背后的情感与文化内涵。部分学生可能认为音乐仅用于娱乐,缺乏主动观察生活中的音乐现象的习惯。因此,教学需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感受音乐在生活中的多样性与重要性,并培养其倾听、辨析与表达的能力,突破“音乐=歌曲”的单一认知误区。 课时教学目标 音乐素养 1. 能够辨别生活中不同场景下的典型音乐特征,如节奏、音色、情绪等,提升听觉感知能力。 2. 能结合具体情境描述音乐的作用,初步理解音乐在传递信息、调节情绪、凝聚群体中的功能。 审美感知 1. 通过聆听生活中的真实音乐片段,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体验,增强对非专业音乐的兴趣。 2. 能从声音中捕捉美,体会自然之声、劳动之声、仪式之声的独特艺术魅力。 艺术表现 1. 能尝试模仿或再现生活中的典型音乐行为,如模拟广播体操口令、模仿节庆锣鼓声等。 2. 在小组合作中,用身体动作或简单乐器表达对特定生活音乐的理解。 文化理解 1. 能说出至少两种不同地域或民族的生活音乐实例,理解音乐与地域文化、生活方式的关系。 2. 能意识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具有跨文化的沟通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并识别生活中的音乐现象,形成“处处有音乐”的意识。 2. 通过真实音频案例,掌握判断音乐功能(如提示、激励、庆祝)的基本方法。 难点 1. 帮助学生超越“只有乐曲才是音乐”的刻板印象,理解非旋律性声音也可构成音乐。 2. 指导学生将抽象的音乐功能转化为具象的表达行为,在合作中完成有意义的艺术再现。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音响设备、生活音乐音频包、简易打击乐器若干、白板与磁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听见生活的回响【5分钟】 一、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唤醒听觉记忆 (一)、播放清晨校园广播片段(含起床铃、早操音乐、班级播报) 1. 教师播放一段约30秒的校园早晨实录音频:先是清脆的电子铃声响起,接着是轻快的《运动员进行曲》旋律响起,随后是一段清晰的语音播报:“同学们,请整理好仪容仪表,准备参加升旗仪式。” 2. 提问引导:“刚才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它们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有什么作用?” 3. 引导学生关注:铃声是提醒信号,音乐是调动情绪的工具,语音是传达信息的方式。 4. 强调:这些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歌曲”,但它们都是音乐的一部分———它们构成了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中的音乐”。 5. 进一步追问:“如果今天早上没有这些声音,你的早晨会怎样?” 6.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有人表示“没听到铃声就迟到了”,有人提到“听到音乐才愿意做操”,从而引出音乐在生活秩序中的重要性。 7. 小结:音乐不只是用来欣赏的,它还能管理时间、组织行动、传递信息,是我们生活的“隐形助手”。 二、任务驱动:寻找身边的音乐痕迹 (一)、分组布置探究任务 1. 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4-5人,发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