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现形式教案 学科 初中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承接“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聚焦于美术作品中“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关系。教材通过展示中外经典美术作品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等视觉元素在不同艺术风格中的运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形式即内容”的深层含义。本课内容为后续创作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对视觉艺术已有初步感知能力,但缺乏系统性的形式语言认知。他们能欣赏美,却难以解释“为何美”或“如何表现”。部分学生受网络图像影响,习惯快餐式审美,对细节关注不足。教学需借助真实作品对比、情境任务驱动,激发其主动探究欲,引导从“看画”走向“读画”,突破表层感知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识别并描述不同美术作品中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等基本表现形式的特点。 2. 能结合具体作品,说出这些形式元素如何营造特定情绪与意境。 艺术表现 1. 能在模仿与重构中尝试运用一种主要表现形式进行简短创作。 2. 能在小组合作中围绕“情绪表达”主题,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完成一幅草图设计。 创意实践 1. 能基于个人生活经验,构思一个以“心情日记”为主题的微型视觉表达方案。 2. 能在创作中体现对表现形式的选择意图,并用文字说明其理由。 文化理解 1. 能比较东西方美术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如中国水墨的“留白”与西方油画的“明暗对比”。 2. 能理解艺术家通过特定形式传达思想观念的文化背景与时代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辨识美术作品中常见的四种基本表现形式:线条、色彩、构图、肌理。 2. 理解每种形式在情感表达和视觉引导中的功能作用。 难点 1. 学生难以将抽象的形式语言转化为可操作的视觉判断标准。 2. 在创作中实现“形式服务于内容”的自觉意识,避免技术堆砌而无意义。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画册、拓印纸、彩色铅笔、毛笔、水彩颜料、小组任务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寻找“看不见的情绪”【8分钟】 一、创设神秘档案馆情境,引出核心问题 (一)、展示一张空白信封,封口贴有“情绪档案·未开启”标签 1. 教师手持信封走上讲台,轻声讲述:“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来自‘城市记忆档案馆’的秘密文件。据说,这里收藏着所有市民未曾说出口的情绪———焦虑、喜悦、孤独、愤怒……它们没有声音,却有形状。” 2. 慢慢打开信封,从中抽出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只有一行字:“请用视觉语言,让别人看见你的心跳。” 3. 提问:如果让你把“生气”画出来,你会怎么画?如果是“安静”呢?不要说话,用手指比划一下你的想法。 4. 邀请几位同学上前,在黑板上快速勾勒出“生气”与“安静”的画面轮廓,不许涂色,仅用线条示意。 5. 引导观察:你们的“生气”用了什么?是粗重的折线?还是旋转的波浪线?“安静”呢?是平直的横线?还是微微颤动的细线? 6. 小结:原来,我们看不见的情绪,真的可以被“画”出来。而决定它“像不像”、“有没有力量”的,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核心———**表现形式**。 (二)、揭示课题,建立悬念 1. 在黑板中央写下课题《表现形式》,并用红色粉笔圈出“形式”二字。 2. 提问:“形式”是什么?它是怎么让人感受到情绪的?接下来,我们将化身‘情绪侦探’,走进三幅名画,揭开它们隐藏的‘表情密码’。 3. 分发任务卡:每组领取一张“情绪档案卡”,包含一幅世界名画图片与一句情绪关键词(如“孤寂”“欢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