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形成与发展 自主学习任务一: 1.西周分封制 目的、对象、内容、作用 2.西周宗法制 核心、作用及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解决权力分配问题,从此天下归周。国家从血缘部落到天下共主。 宗法制:解决权力继承问题,从此天下归宗。王权从多子到一子。 礼乐制:解决权力认同问题,从此天下归心。统治秩序制度化、和谐化。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自主学习任务二: 1.夏朝王位继承制的变化及其影响 2.商朝内外服制的特点 3.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状况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学习任务三: 1.皇帝制度的特点 2.三公九卿的职责 3.郡县制的特点及其作用 “大一统”由此而构成了从外到内的 “向中看齐” 与自下而上的 “向上集中”,一个权威衍生出稳定的秩序,国家治理的内聚力、稳定性由此而生。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论衡》 睡虎地秦墓竹简 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文书制度 概念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秦 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 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明 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二级制和三级制是主体,沿袭变革是变迁的主线。 2、州的地位由高到低,县最稳定,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特征。 3、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要因素。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富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三: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职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阶 段 朝代 地方制度(措施)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秦 郡县制 加 强 巩 固 汉初 郡国并行 削 弱 武帝 推恩令,十三州部刺史 加 强 完善 唐 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 削 弱 加 强 宋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加强;但三冗; 积贫积弱 新 发 展 元 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 加强,重大变革, 省制开端 明 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