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广场 中轴 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 天安门城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 缔造者毛主席像 中国近代革命的先驱 孙中山像 460余米的距离 浓缩——— 37年的探索 70年的建设 一条中轴,两大伟人 一段曲折的共和之路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重点: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3 北洋政府 1912-1928.6 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8.5 1911 10.10 武昌 起义 1911 12 南北 议和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 革命根据地 1937-1945 抗日战争 抗日根据地 1946-1949 解放战争 解放区 中华人民 共和国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探 索 共 和 确立、完善共和 (1)标志: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红、黄、蓝、白、黑五色,象征多民族共和 一、探索共和:一波三折———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初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1912.1-3) 1.共和制度建立标志、临时政府性质、五色旗涵义? P14 五色旗 2.《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体现哪些原则?反映出政权组织形式 发生怎样的变化?评价? 目的:限制袁独裁,维护共和 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变化:由总统制到责任内阁制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探索共和:一波三折———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初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1912.1-3) 1912.3.10: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1912.3.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材料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进行简要评价。 局限: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 制袁世凯权力;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一、探索共和:一波三折———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意义:中国历史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912.3.10: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1912.3.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二)北洋政府时期共和制度的波折———政党政治(1912.3-1928) 一、探索共和:一波三折———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4--1916.6) 皖系统治时期 (1916.6-1920.7) 直系统治时期 (1920.7-1924.10) 奉系统治时期 (1924.10-1928.10)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 1、背景: 2、历程: ①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被推翻,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②《临时约法》的推动; ③各类政党建立,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见p14 “历史纵衡“) 党派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 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国会议席分配表 海门潮正涌 我欲挽强弓 (1)国民党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