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53836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34733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5课,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管理
  • cover
(课件网) “救其疾苦,择吏为先。” —宋 欧阳修 “治国之本在治吏, 吏治则国治。” —唐 张九龄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择吏与治吏———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择吏———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 阅读教材P30-33,梳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 时间 官员选拔制度 西周至春秋 春秋战国 秦朝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世官制(特点、影响) 荐举制\功劳制(背景、标准、影响)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含义) 汉武帝推行察举制(程序、依据、方式、分类、特点、影响)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的形成、发展、完善、衰落 一、先秦选官制度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俞正燮《癸巳类稿》 (一)传说时代 益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 夏本纪》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方式 标准 意义 推举 继承 选贤任能 血缘关系 公天下(体现了原始社会的民主性) 家天下(是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进步) (二)西周至春秋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特点: 官位世袭(途径),以血缘为授官依据。 影响: ①奴隶主贵族垄断官位,形成贵族政治; ②重血缘,轻才能,不利于人才选拔。 一、先秦选官制度 (三)战国时期 1.产生: 2.方式: 3.标准: 4.影响: 材料二:秦时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一:李悝相魏文侯时说:“为国之道 , 食有劳而禄有功 , 使有能而赏必行 、 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刘向《说苑》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分别是什么制度? 荐举制(客卿制) 功劳制(军功爵制) 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的需要。 才能、军功大小 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世官制逐步废除。 荐举制(自荐和他荐)功劳制(军功爵制) 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一)秦朝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文化上的专断、专制。 “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法吏”也担负起宣讲法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 (二)西汉 察举制 1.程序: 2.依据: 3.方式: 4.分类: 先考察后推举(由中央和地方主要行政长官完成) 德行、才能 自下而上 结合所学和材料分析察举制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拓展:察举制在形式上吸收了荐举的因素,但又有两大变化:一是察举的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察举的科目是由皇帝制定,被察举的人必需以信奉或践行儒家思想为主。二是察举有固定的时间、地域、名额规定。成为被荐举制更为健全完善的官员选拔制度。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 ———晋·葛洪《抱朴子》 特点:考选的依据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考选的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考试的对象逐渐变为世家大族为主。体现出封闭性特征。 评价:积极:察举制为两汉选拔大量人才,巩固统治。 是古代中国系统完整选官制度的开端。 消极:后期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无法选拔真正人才。 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 (三)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1.背景 2.时间 3.流程 4.依据 5.评价 下下 九品 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