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53838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0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1055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8课,中国,古代,法治,教化,教学设计
  • cover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设计思路 部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是该教材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的第一课,教学内容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目,第一目为法治与教化的起源,先秦时期古人在探索国家治理方式的过程中形成了两次礼法之争;第二目是法律的发展,讲述了秦汉至唐朝中华法系形成的具体过程以及礼法结合的发展趋势;第三目是教化的发展,讲述儒学对基层治理的渗透以及约律合流的发展进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对这一课的教学要求是: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据此笔者认为本课教学重心应该放在礼法之争与礼法结合两大块内容。从学术研究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一直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我们需要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汲取古人的治国智慧。法治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相对于“人治”而言的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具有强制约束力,着眼于防范和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强调道德感化和自律,是对法治的补充,对社会和个人的约束力相对较软弱,着眼于教育和引导。两者的结合不仅推动了中华法系的形成,弘扬了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还时刻提醒统治者慎用刑罚,缓和社会矛盾,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以及历代王朝法律、教化并用的统治措施。从教学资源角度看,围绕“礼法之争”与“礼法结合”有大量可供研讨的史料。从学情分析看,学生学习本课的疑点主要围绕在礼法之争的实质以及礼法结合对社会治理所起的作用等。 基于以上,笔者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立意: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有效推进国家治理。同时根据第三单元的“单元分析与问题设计”,本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中国古代社会,法律与教化两大治理手段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将此问题实行关键问题层级化处理,笔者为本课设计了由三个主问题构成的一组问题链:先秦时期礼法之争的表现与结果?封建社会时期礼法结合的过程及其影响?德治与法治孰优?依据教学主题及这一组问题链,将教材整合成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礼法之争———先秦时期的治国分歧,主要介绍两次礼法之争的过程、结果及其反映的实质问题;第二部分:礼法结合———封建社会的理政智慧,以《唐律疏议》和《吕氏乡约》为例,讲述国家治理逐渐趋向礼法结合的发展方向;第三部分:礼法之辩———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探讨当今社会应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同抓并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以此点明本课教学立意: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有效推进国家治理。 为了配合以上问题链的解决,笔者设计了相应的学习任务———任务一:根据教材,结合时间轴,在学案上梳理夏商周时期法治与教化的表现;任务二:以表格形式对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法家各自的治国主张与教化思想学习,这两个学习任务意在解决主问题一,先秦时期礼法之争的表现与结果。任务三:判决三个不同时期的案件,并分析出裁判的依据;任务四:以《唐律疏议》和《吕氏乡约》为例,分析国家治理方式呈现礼法结合特征的影响;任务五:梳理秦汉至明清历代的法治与教化,并归纳其阶段性特征,这三个学习任务意在解决主问题二,封建社会时期礼法结合的过程及其影响。任务六:今天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法治社会,是否还需要德治,来解决主问题三,德治与法治孰优。六个学习任务依据主问题链设计,既解决了主问题链的问题,同时逻辑上层层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