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之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强调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学科核心素养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是实现历史学科育人目标的重要体现。 本课是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中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根据以上要求,本课从学科育人,培养学科素养的理念出发,试图通过史料的研读,引导学生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角度认识古代中国统一民族国家形成中的民族政策和制度以及对外交往体制,认识古代中国是在内外的互动交融中不断创生,在培养五大学科素养的基础上,聚焦培养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达成学业质量水平4要求。 二、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定位于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分为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四目内容,其中前三目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后一目涉及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教材内容涉及知识点较多,但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初中学习和高一的必修课程中已经涉及很多,因此可考虑避免朝代顺序进行罗列,采取设置主题式学习任务的方式完成。 之所以选取唐朝为例,来探究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理由如下:第一,典型性。唐朝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中具有典型意义,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唐朝的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制度既有对前代的沿袭与继承,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同时对后世也产生深远影响;在对外交往方面,唐人以开放心态,海纳百川,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外交。总之,以唐朝为例,可以起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作用。第二,教材资源的丰富性。教材提供的材料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本课中导入部分唐朝《礼宾图》壁画、王溥《五代会要》卷18《诸司送史馆事例》、井真成墓志拓片和墓志内容(部分)、学习拓展以及《中外历史纲要(上)》《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中阎立本《职贡图》、唐朝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等涉及唐朝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提供的这些资源,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研读教材的学习习惯和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历史选考学生,学生已经在初中和高一年级必修课程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因此高二的教学,要注意在必修课程基础上加以拓展与延伸,学科核心素养的的培养从水平1和2提升到水平3和4,学业质量水平也要聚焦于水平3和4的范畴,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授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史实,而是在此基础上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角度提炼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以及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第二,对于古代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区别,学生往往混淆不分,是认知上的难点,课堂讲授中教师也应当厘清之间的区别。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梳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融会贯通,培养时空观念。 2.以唐朝为例探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以点带面,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角度提炼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以及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同时厘清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区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