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56226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课件(共30张PPT)

日期:2025-11-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247833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2课,济南的冬天
  • cover
(课件网) 济 南 的 冬 天 课前预习 本文在写法上与《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①都抓住了景物特征,合理安排写作顺序; ②都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③都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景物; ④都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明丽。 本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济南冬天山、水的特点。请你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借鉴老舍的写景方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景 那是一株怎样的薄荷啊!它在细细的雨中慵懒地舒展着叶片,在密密的雨中随意地洗了洗根茎,在轻轻的雨中自在地摇了摇身躯,它缓缓地散发出清逸的香气,落下来的雨点也沾染上这特别的气息,于是空气中便有了薄荷味。无声的雨静静地飘下,落在流淌的河水中,发出一阵沙沙的响声,仿佛在吟唱小曲;无声的雨缓缓地飘下,洒在嫩绿的草叶上,溅起一道道细小的水花,仿佛在勾勒写意。雨很美,无声无息地散发出独特的香气,然而染上薄荷香的雨更美。 写作示范 “慵懒”“洗了洗”“摇了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薄荷在细雨中舒展、摇摆的姿态,富有情趣。 作者简介 老舍( 1899———1966 ),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本文约写于1930———1931年间,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初读课文 请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着落 (zhuó) 伦敦 (dūn) 济南 ( jǐ ) 奇迹 ( jì ) 镶上 (xiāng) 宽敞 (chǎng) 贮蓄 ( zhù ) 澄清 (chéng) 水藻 ( zǎo ) 看护 ( kān ) 地毯 ( tǎn ) 髻儿 ( jì ) 解释词语 温晴: 响晴: 着落: 慈善: 贮蓄: 澄清: 温暖晴朗; 晴朗无云; 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原指仁慈、善良,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本文指温和,合人心意; 存放、积存; 文中指水清澈见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 (1)作者是如何赞誉济南的? (2)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温晴” 文章结构 总分总 第一部分:1自然段 第二部分:2~6自然段 第三部分:7自然段 1自然段:统领全文 2自然段:过渡段,承上启下 3~6自然段:详写济南冬天的景象 7自然段:总结全文 { 文章结构 课文主要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两种景物? 山 水 阳光朗照下的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 城外的远山 绿萍;水藻;垂柳 暖、绿、清 再读感景 温晴 与北平相比 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 无重雾 与热带相比 无毒日 宝地 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 1.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 2.作者围绕着“温晴”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  再读感景 温晴 山 水 澄清碧绿的水 阳光朗照下的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 城外远山 再读感景 3.按描写的不同景物,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 第一段 总写济南冬天 “温晴”的特点。 第2-6自然段 第二段 济南冬天的山 水。 第7自然段 第三段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抒发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作者喜爱济南冬天的“温晴”,不只是喜爱某种气候,而是喜爱其中包含的某种温和明朗的美感。 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又是“冬天的济南”,是一个城市的气质。 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中是个“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精读赏析 研读2—6段并思考 1.第二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写出了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 2.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这部分写了山的什么特点? 3.第四段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小雪后的山景,有何妙处? 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城外的远山和水有何特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