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角的度量1》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角的度量1》 课时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本课内容严格对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一学段的目标要求。课标强调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并感受图形的特征。本课引导学生从圆规、三角板等具体物品中抽象出角的属性,并动手比较角的大小、认识直角,正是对这一要求的具体落实。课标特别重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本课中“重叠法比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测量其他角”等活动,都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的有效途径。同时,课标倡导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材中“折纸”“观察折扇”“在物品上找角”等练习,完美契合了这一理念,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此外,整个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与探究,符合课标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致力于在知识习得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教材分析 此部分教材承接“角的初步认识”,深入探讨“角的大小”与“直角”两个核心概念。首先通过圆规脚张合这一动态、直观的模型,引导学生发现“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的本质规律,并介绍了通过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的具体方法。随后,教材自然地引入学生熟悉的三角板作为学具,从中抽象出“直角”这一特定且重要的角,并介绍了其符号“┐”。在建立直角概念后,教材立即引导学生运用三角板去判断其他角与直角的大小关系,从而自然地引出“比直角小”和“比直角大”的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锐角和钝角埋下伏笔。 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而言,“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是一个认知难点。他们容易受视觉影响,认为边画得长的角就大。教材通过圆规张合这一经典演示,能非常直观地突破这一难点。学生对于“直角”在生活中有大量感性经验,但将其抽象为一个明确的数学概念,并学会用工具进行科学判断,是本节课要完成的关键跨越。他们对于使用三角板这一工具充满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和边与被比较的角准确重合,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步骤指导和示范。此外,学生在“折纸”、“画角”等动手活动中积极性高,但可能目的性不强,需要教师明确任务要求,引导其将操作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因此,教学应充分顺应学生喜欢动手、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大量操作、比较、验证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己建构知识,巩固概念。 核心素养目标 能通过观察和操作,说出直角的特征,并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初步认识量角器,了解其作用,理解并掌握“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性质。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角、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掌握重叠比较法和用三角板测量的方法。 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理解角的大小只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角的大小;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有关。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三角板、量角器、不规则纸、折扇、练习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孕新 (一)温故孕新,激活经验 出示课件 师:“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灯不仅为我们带来光明,也装点着我们的生活。看,这些射灯射出的光线,能让我们联想到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 出示圆规,并操作演示。“请大家也拿出圆规,像老师这样,让一只脚转动起来,仔细观察形成的图形。” 观察图片,回答射线、角。 动手操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