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著名实业家 张謇(1853年-1926年) 中国铁路之父 詹天佑(1861年-1919年) 1894年状元 1894年科举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 1910年进士 詹天佑第一批赴美留学,学成归国,自行建造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1910年,立下汗马功劳的他被清廷授予“工科进士”。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时空坐标 课程标准 1898 1904 1905 1906 1913 1933 1993 2005 改革科举 学堂选官制度 废除科举 留学生 选官制度 文官考试制度确立 公务员 制度确立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晚清时期:应变 民国时期:建立 新中国时期:完善 1、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学习聚焦: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背景 1.科举制积弊已久,难以适应新的时代条件 3.西学传入、冲击原有的儒家思想体系(思) 2.洋务运动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清末新政兴起 (经、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材料1: 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而已。然则变将何先 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 曰:有大害三。其一害曰锢智慧,其二害曰坏心术,其三害曰滋游手。 ———1895年严复《 救亡决论》 材料2: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 —《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一 存废之际的选官制度———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表现 1.科举之废 ①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戊戌变法期间 清末新政期间 ①1901年,改学堂。(大学堂、中小学堂,蒙养学堂) ②1905年,废科举(1906年停考试、颁教材、设学堂) 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一 存废之际的选官制度———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观点:反对废除科举制 理由:科举制是强化伦理道德的根本 科举没有造枪造炮,但定人伦﹑辨忠奸 ﹑识道德 ﹑正人心,欲彰彰在耳。新学乃目,科举为纲,目末纲本,纲举目张。且新学乃西学…… ———晚清军机大臣瞿鸿机 瞿鸿机(1850-1918) 阅读材料,指出瞿鸿机的观点和理由? 重点探究1.废科举 材料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结合材料概括袁世凯提出的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该主张提出的背景及其目的。 主张:废科举,设学堂,兴新学。 背景:①旧式教育和科举制落后,颇受诟病;②西学传播,近代新式学堂纷纷出现; ③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④“新政”开展,改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