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66595

13.2.2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 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04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115460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3.2.2,PPT,八年级,数学,人教,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13.2.2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 副标题:探索三角形中的 “特殊线段” 背景图:左侧展示一个标注中线的三角形,中间是标注角平分线的三角形,右侧是标注高的三角形,直观呈现本节课的三种核心线段,明确学习主题。 幻灯片 2:学习目标 理解三角形中线、角平分线、高的定义,能准确描述三者的概念内涵。 掌握用尺规或三角尺画任意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的方法,能规范完成作图。 了解三角形中线、角平分线、高的性质(如三条中线交于重心、三条角平分线交于内心、三条高交于垂心),能运用性质解决简单几何问题。 通过动手作图与性质探究,培养几何直观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体会三种线段在三角形中的重要作用。 幻灯片 3:导入 ——— 从 “特殊点” 引出 “特殊线段” 复习回顾: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构成要素(顶点、边、角),提问:在三角形中,连接顶点与对边、平分内角、垂直对边的线段分别是什么?引发学生对 “特殊线段” 的初步联想。 生活类比:展示三角形蛋糕,若要将蛋糕从一个顶点平均分成两份,该如何切?(引导学生想到 “中线”);若要将一个内角平均分成两个角,又该如何切?(引出 “角平分线”);若要从一个顶点向对边作一条垂直线段,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指向 “高”),通过生活场景类比,自然导入本节课三种线段的学习。 幻灯片 4:三角形的中线 ——— 定义与画法 定义: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关键词解析:“对边中点”(需先确定对边的中点,即把对边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中线是 “线段”,而非直线或射线。 画法演示(以锐角△ABC 画 BC 边上的中线为例): 方法一:直尺测量法:用直尺测量 BC 边的长度,找到 BC 的中点 D(使 BD=DC),用铅笔标记 D 点;再用直尺连接顶点 A 和中点 D,线段 AD 即为△ABC 中 BC 边上的中线。 方法二:尺规作图法:以 B、C 为圆心,大于\(\frac{1}{2}\)BC 的长度为半径画弧,两弧分别交于 BC 两侧的两点(设为 M、N);用直尺连接 M、N,直线 MN 与 BC 的交点即为中点 D;最后连接 A、D,线段 AD 即为 BC 边上的中线。 图形标注:在锐角△ABC 中完整标注中线 AD,明确 “BD=DC”,强调中线将对边分成相等的两段。 幻灯片 5:三角形的中线 ——— 性质探究 探究实验: 画一个锐角△ABC,分别画出它的三条中线(AB 边上的中线 CE、AC 边上的中线 BF、BC 边上的中线 AD)。 观察三条中线的位置关系,发现三条中线相交于同一点,这个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用 G 表示)。 用直尺测量重心 G 到顶点(如 A)和到对边中点(如 D)的距离,发现 AG=2GD,即重心到顶点的距离是到对边中点距离的 2 倍。 性质总结: 任意三角形有3 条中线,且 3 条中线交于一点(重心)。 重心到顶点的距离是到对边中点距离的 2 倍(重心分中线的比为 2:1)。 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如中线 AD 将△ABC 分成△ABD 和△ACD,因 BD=DC 且两三角形的高相同,根据 “面积 = 底 × 高 ÷2”,可得 S△ABD=S△ACD),通过计算面积验证该性质。 直角、钝角三角形中线特点:分别画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条中线,观察发现:无论三角形类型如何,三条中线始终交于三角形内部的重心,且重心分中线的比仍为 2:1,强调性质的普遍性。 幻灯片 6: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 定义与画法 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关键词解析:“内角的平分线”(将内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与对边相交”(平分线需延伸至对边,形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