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高考湖南历史卷官方解析 1.(2025年高考湖南卷,1)大型地方史诗剧《天宠湖南》带领观众品味湖湘文化。剧名“天宠湖南”折射出中国一种传统观念———将个人乃至家国的成功与“天”的眷顾联系起来。这种观念比较契合 A.殷商的“上天鬼神” B.老子的“天人合一 ” C.西周的“敬天保民” D.荀子的“人定胜天” 【参考答案】C 【考查目标】 本题以传统观念的现代传承为情境,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考查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辨析中国古人关于“天”的几个重要哲学命题。殷商统治者信奉鬼神,神权在天人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西周的“敬天保民”思想在殷商天命观中纳入了人治和道德的内容,认为民心向背会影响“天”的支持与否。这一观念变革影响深远,西周的天命观成为传统天命思想的主流,奠定了后世中国人理解天命的文化 底色,故C项正确,并排除A项。老子的“天人合一”侧重人与自然节律的和谐,荀子的“人定胜天”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故B、D项与材料主旨不契合。 2.(2025年高考湖南卷,2)西汉初年,齐国贵族田氏一族被押送入关中,成为“汉民”。负责押送的齐国狱史“阑”爱上了田氏女“田南”,想偷偷把她带回齐国,出关时事情败露,被判“从诸侯国来引诱汉民”之罪。这则史料可以用来证实汉初 A.地方政区多元 B.等级制度森严 C.民族矛盾尖锐 D.法律制度严苛 【参考答案】A 【考查目标】 本题以西汉初年的历史为背景,用简牍材料中的司法案例创设情境,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辨识能力,要求学生能发掘案例背后的制度设计及时代特征,要求学生具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试题分析】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地方行政制度实行郡国并行,地方政区呈现多元的特征。材料中“阑”被判“从诸侯国来引诱汉民”的罪名,反映了中央直辖郡县与封国之 间的对立与竞争,体现了这一特征,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证实汉初“等级制度森严”“法律制度严苛”,故排除B、D项。“汉民”指汉廷直辖郡县的百姓,故排除C项。 3.(2025年高考湖南卷,3)《魏书》所载北朝人物籍贯:明确的,作者直书其籍贯;声称出自某郡望的,如证实为攀附,作者直书其实际籍贯,如真伪难辨,作者注为“自云”。“自云”并不意味着攀附,只是存疑。这反映了北朝 A.政权频繁更迭 B.基层治理失序 C.家族不断迁徙 D.门第观念盛行 【参考答案】D 【考查目标】 本题以《魏书》所载北朝人物籍贯的记载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试题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士族门阀政治的典型时期,门阀士族几乎把持了全部朝政,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由《魏书》“所载北朝人物籍贯”的记载方式可推知北朝社会存在大量“攀附郡望”的现象,这反映当时门第观念盛行,故D项正确。《魏书》所载北朝人物籍贯记载方式复杂,主要是因为“攀附”现象导致人物的籍贯真伪难辨,而与“政权更迭”“基层治理失序”“家族迁徙”无直接关联,故排除 A、B、C项。 4.(2025年高考湖南卷,4)唐以前,上巳、清明、端午、重阳等节日主要与信仰、巫术及鬼神崇拜相关。到唐代,民众踏青郊游、聚会饮宴逐渐成为这些节日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唐代 A.民众重视现世生活享受 B.庶民的社会地位提高 C.商品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D.节日的信仰色彩消失 【参考答案】A 【考查目标】 本题以唐代传统节日的形式与内容变动为情境,旨在考查学生对“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 高度繁荣”的了解,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