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68246

8.土地的誓言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268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土地,誓言,教学设计
  • cover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阅读提示”和旁批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通过精读、品析语段,学习作者描绘故土时“意象铺陈”和“画面叠现”的写法,感受土地之美及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朗读并品析誓言,理解作者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结合“阅读提示”和旁批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通过精读、品析语段,学习作者描绘故土时“意象铺陈”和“画面叠现”的写法,感受土地之美及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从“南北双向奔赴”到“东北热土之约”(1.5分钟) 近两年,“南方小土豆”打卡东北、“东北老铁”热情接待的画面刷屏网络,南北双向奔赴的温暖,让我们看见中国大家庭的凝聚力。而在80多年前,这片东北黑土地,曾让端木蕻良魂牵梦萦、泣血守望。 二、初读感知:打卡“东北印象馆”(3分钟) 1. 扫清障碍,轻松启程 首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圈出易错字音、词义,比如“嗥鸣(háo)”“亘古(gèn)”“挚痛”,“挚痛”是“深切的痛苦与热爱”,稍后我们会细品这个词里的情感。 2. 快问快答:描绘东北初印象 (出示PPT:“这是一方_____的土地,因为这里有_____”) 请大家结合课文,用这个句式说说作者心中的东北。 3. 分角色朗读:品“铺陈之妙” (组织师生分角色朗读第1段景物描写,) 师: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手里握着一把泥土——— 男:我想起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女: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 合: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 (提问) 大家发现了吗?作者把这么多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排列,这是什么写法? (回答) 对,是铺陈!铺就是铺开,陈就是陈列;丰富的物产像电影镜头一样连放,既让我们“看见”土地的美丽丰饶,更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故土的热爱,气势特别足。 三、核心探究:解码“深情纪念馆”(6分钟) 1. 小组任务:寻找“深情关键词” (出示活动要求,语调激昂) 现在我们走进“深情纪念馆”,请4人小组合作: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深情的句子或词语,说说它好在哪里?可以从“词语运用、修辞、人称”这些角度分析。给大家3分钟讨论时间。 2. 成果分享:解读深情密码 (邀请小组代表发言,逐一点评) 小组1:关键词“泛滥” 生:“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泛滥”本是贬义,这里形容情感像洪水一样,挡都挡不住。 师:太精准了!“贬义褒用”让情感有了“冲击力”,这是作者积压十年的爱与痛,是誓言的“情感动力”。 -小组2:关键词“你” 生:文中人称从“她”变成“你”,比如“土地是我的母亲”到“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感觉在和土地面对面说话。 师:这是“呼告”修辞!把土地当成“受辱的母亲”,直接呼唤“你”,情感瞬间“迫切”,让誓言更有力量。 - 小组3:关键词“埋葬” 生:“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埋葬”不是埋死人,是说欢笑没了,只剩悲伤。 师:没错!这个词藏着“故土沦陷的痛”———曾经的欢笑越甜,现在的思念越苦,这是作者立誓的“初心”。 3. 补充背景:读懂“痛的根源” (播放“九一八”事变短视频片段,1分40秒,音量轻柔) 1931年到1941年,东北被日军占领十年,抢走煤炭:二亿二千三百万吨;生铁:一千一百万吨;黄金:66万斤;从东北农民手中强征出荷粮三千六百万吨,其中一千一百三十万吨运回日本。而数以万计的东北人却流亡关内,连故土都回不去。端木蕻良笔下的“美”,是为了反衬“痛”;他写的“思念”,其实是对侵略者的“恨”。这份“爱与痛交织”,才让誓言更动人。 四、升华感悟:立下“青春誓言墙”(4分钟) 1. 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