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72035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日期:2025-11-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23次 大小:10204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 cover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入学习】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二、学习目标 1.结合教材各时期的政权示意图及相关实施,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该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分析其特点与影响,理解民族交融发展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3.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局演进、制度变迁、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文化发展等史实,认识该时期为隋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快速阅读教材,结合下列三幅地图,按照时序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快速阅读教材P28第3自然段及“学思之窗”,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2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材料3 西晋末年以来,北方战乱不断,有些豪家富室率子弟和乡亲举族南迁,流亡到南方的农民也络绎不绝,丰富了南方的劳动力,同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得到南方统治者的安抚。我国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对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摘编自《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材料4 南方经济的开发,也是各族人民通过社会斗争得以实现的。江南地区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不断打击地主阶级,迫使其调整统治政策;同时,南方人民对北方胡族割据政权政权扩张势力的抵抗,保卫了江南地区免遭战乱的破坏。 ———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5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经济开发,是历史性的巨大进步,不仅提高了江南地区在全国的地位,扩大了中国的经济发达区,而且为后来南北方的统一及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1、2,说明江南地区经济的变化。 (2)根据材料2、3、4,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5,分析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 3.快速阅读教材P27第二自然段、P29“十六国与北朝”目,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6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在交往、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接近、相互认同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规律有以下五点:第一,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前提和基础,是形成了民族间的杂居错处;第二,内迁各族交融过程中,方式是多样的,道路是曲折的;第三,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有各统治阶级的强迫同化,更多的是各族的自然交融,甚至出现被融合民族的统治者采取强迫性的政策来使本民族融合于他族。第四,这一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诸因素中,较为突出的还有内徙各族相继建立政权及其灭亡;第五,交融的主流是汉化,即内迁各族通过不同途径交融到汉族之中。 ———据周伟洲《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整理 材料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汉族来看,不仅吸收了新的血液,使汉族这一民族共同体进一步扩大,而且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中接受了很多精华,如经济生活中的畜牧业生产经验,物质生活中的胡服、胡食(胡饼等),精神生活中的胡乐、胡歌、胡舞等,从而极大的丰富了汉族的经济文化内容。 ———据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6、7并结合教材,简析促进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局面的因素,并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2)根据材料7并结合教材,分析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 材料8 史载孝文帝迁洛前,北魏已经逐渐引入华夏典章制度,但胡人风尚华夏习俗,混杂揉合。“孝文知北人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