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282240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307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张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教学设计
,
统编
,
高中
,
语文
,
选择性
第二单元第5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等基本文言文知识。(重点) 2.明晰本文的论证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重点、难点) 3.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下面是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论辩逻辑,你能说出孟子论辩的潜在判断是什么吗? 论辩逻辑: 大前提:凡有恻隐之心都有可能行王道(行王道需要仁心) 小前提:齐王以羊易牛体现的是恻隐之心(齐王有仁心) 结论:齐王能够行王道,施仁政 潜在判断: 大前提:人性是本善的 小前提:守住本性,便可推己及人(即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结论:推己及人,便可保民而王 请同学们思考,孟子的论辩,逻辑推理严密吗?请注意他的前提,如果“人性是善”是个伪命题,结果会怎样呢? 今天学习《人皆有恻隐之心》,看看孟子如何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推演出“仁义礼智”的价值意义的。 【背景介绍】 1.作家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反对“霸道”,以“平治天下”为己任。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性善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取得的。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施仁政的理论根据,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代表作品:《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2.作品简介 《孟子》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 写作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孟子在总结历史,考察现实的基础上也把目光聚焦在民众身上,他将民众的地位与作用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在此基础上将孔子的“仁学”推向了仁政。 3.文体知识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内容包括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共7篇。《孟子》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倡导“以仁为本”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等篇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特点;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1)通假字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接纳。)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同“徼”,求、取。) 若火之始然(然,同“燃”,燃烧。) (2)古今异义词语 不忍 人皆有不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2025-11-04)
第八单元 语言家园 觉醒小卷 习题课件(共86张PPT)(2025-11-05)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2025-11-05)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任务式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2025-11-04)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 并序》课件(共1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2025-11-04)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