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82609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8《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1039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 cover
六上第六单元18《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古诗三首》主要体现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并未承担单元“语文要素”的教学任务。三首古诗,呈现了中华大地三种不同的景致,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刘禹锡的《浪淘沙》,呈现的是气势雄伟的黄河,诗中“九曲”“万里沙”“浪淘风簸”“天涯”等词语所描绘的画面,意象开阔,气势磅礴;而“直上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更使这首诗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联系刘禹锡的身世和遭遇,显然,这首《浪淘沙》不只是赞叹黄河的气势雄伟,更是诗人借九曲黄河来表达自己直面人生挫折,勇于逆流而上的豪气。 杜牧的《江南春》,通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一组典型的景物,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诗的后两句浓墨重彩,特写笼罩在“烟雨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那一座座“楼台”,突出了江南独特的景致;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这是诗人借古讽今之意的含蓄表达。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则勾勒出了一幅山水田园风景画。茅檐时常打扫、洁净无苔的,花木修剪整齐、亲手栽种,一条小河环绕着碧绿的田地,两座青山就像推开的两扇大门。这样的景致,衬托出湖阴先生富有生活情趣、热爱田园生活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诗的后两句,运用对仗和拟人手法,化静为动,赋予山水人的感情,写得极其生动有趣,堪称神来之笔。 教学目标 1.认识“簸、郭、畦、闼”四个生字,会写“涯、莺”两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能默写三首古诗。 3.能综合运用参看注释、想象画面、借助资料等方法学习三首古诗,欣赏诗句描绘的不同景致,体会诗人表达的不同情感。 4.能发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对偶的特点,联想到类似的其他诗句。 教学重难点 参看注释、想象画面、借助资料等方法学习三首古诗,欣赏诗句描绘的不同景致,体会诗人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整体通读 1.导入: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既有气势雄伟的大江大河,也有风景秀丽的江南风光,还有清新自然的田园景致。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领略中华大地上的不同景致,体会古代诗人表达的不同情感。 揭示课题:古诗三首。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相机指导读准“簸、郭、畦、闼”四个生字。 3.齐读三首古诗,读好诗的节奏。 ◎学习《浪淘沙》(其一)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认识诗人,了解诗题 了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因其性格豪放,诗风豪迈,有“诗豪”的美誉。 《浪淘沙》有九首,这是第一首,所以称“其一”。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刘禹锡、白居易等创立,后来用作词牌名。 2.理解诗句,想象画面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一条怎样的黄河? 指名交流朗读感受的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理解: “九曲”是虚指,写出了黄河迂回曲折的特点。 “万里沙”也是虚指,写出了黄河长、泥沙多的特点。 (2)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蜿蜒曲折,气势雄伟,仿佛是从天上流下来的。出示黄河动图,感受黄河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读出黄河蜿蜒曲折、气势雄伟的特点。 过渡:黄河不仅蜿蜒曲折、气势雄伟,而且还有许多传说的故事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读一读诗句,说一说诗人看着黄河,产生了怎样的想象?(诗人想到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可以一直通向天上的银河,到牵牛织女的家中去看看。) (2)这个传说还与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有关呢! 补充“直上银河”的典故:据说,汉武帝指令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张骞乘木筏而去,几个月后到了一个地方,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子在织布,又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