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单元标题分析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 与面临的挑战 明确范围:明、清前中期 (1840年以前) 要点①:版图奠定 要点②:挑战——— 世界的形势和中国困境 本课内容分析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朝堂中的明朝)———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世界中的明朝)———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民族关系中的明朝)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 总体 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继续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新的经济、思想因素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 政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制度走向衰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经济 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文化 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市民文化繁荣,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有所质疑和冲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民族 通过战争、和议、册封、设置机构等多种措施,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对外 对外政策从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潮流。我国沿海地区遭到外国势力尤其是西方势力的侵扰。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明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学科素养】 1.结合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制度创新。 2.了解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荷兰、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台湾等史实,从“家国情———角度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3.结合明朝对西藏和东北的治理,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学习目标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时间: 2、建立者: 3、都城: 1368年 应天府(南京) 朱元璋(明太祖) 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姓名:朱元璋 学历:无文凭,自学成才 家庭出身:贫农(至少三代) 籍贯:安徽凤阳 生卒:1328———1398 职业:和尚———皇帝 主要工作经历: 1328年———1344年 放牛 1344年———1352年 做和尚 1352年———1368年 造反 1368年———1398年 大明王朝皇帝 “耐人寻味”的简历 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 元·《醉太平·堂堂大元》 元朝后期,以蒙古族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对各族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残酷。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天灾人祸让元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化,导致1351年爆发元末大规模农民起义。 近睹有元之末,主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宪台举亲而刻仇,有司差贫而优富。庙堂不以为虑,主添冗官,又改钞法,役数十万民,湮塞黄河,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 ———朱元璋:《讨张士诚檄》 元末明初,日本处于南、北朝对峙时期,长期战争造成大量落魄无赖的武士阶层,他们经常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 【阅读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总结元朝灭亡原因?元朝灭亡又给明初统治者提代了怎样的治国经验?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废宰相 皇帝直接管理六部。 (二)加强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