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 1353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1368年,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 1、明朝建立 阅读教材第一段,简述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明太祖 明军北伐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据材料分析与前朝比较,明朝中央机构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目的? 变化: 废丞相,权分六部 目的: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1、废宰相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宰相 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秦以来的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处以极刑。 ———《皇明祖训》 材料二:(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巨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明史·胡惟庸传》 根据材料分析,明太祖废宰相的原因和影响 宰相并不是自古就有 设丞相是秦朝灭亡的原因 历史上多有宰相专权乱政 废除丞相,避免专权,才能稳定统治,永不设立 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 历史原因: 历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 现实原因: 胡惟庸擅权。 根本原因: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影响: 加强了皇权,解决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的问题,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中书省 (丞相) 思考:废宰相制带来的消极影响? 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压力倍增,行政效率低,易造成决策失误。 劳模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及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朱元璋 1、废宰相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合作探究: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1、废宰相 明初废除丞相不利于国家治理,加重皇帝负担。强调“天下不能一人而治”的基本道理 废除宰相后不能制衡皇权,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容易造成政治混乱,决策失误。 由于皇位世袭,君主专制加强,皇帝的素质会影响治理国家的效果。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设内阁 原因: 废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忙,工作压力大。明成祖设内阁 内阁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性质: 职能: 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进行“批红”。 演变: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不是)。 明神宗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结合所学及材料归纳内阁的特点 材料:明朝前期内阁的功能在于辅助皇帝批示和决策,由此节省皇帝处理政务的时间。明朝中后期,内阁运作模式日益复杂,其职权不仅限于执行,还监管六部。总体来说,内阁从初具雏形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名义上始终只是一个辅助皇帝的工具,并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虽然内阁大臣与皇帝关系密切,却没有实权。 特点: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职能);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为皇帝提供顾问; 没有决策权,内阁权力来自皇权;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合作探讨: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区别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法定 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行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