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85355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日期:2025-11-25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35053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教学,21课,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副标题:民心筑基 决战定局 新纪元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之路 设计意图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聚焦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阶段,上承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初期态势,下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转折,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单元的收官与升华篇章。它呈现了中国社会从“内战胶着”到“革命胜利”的历史跨越,清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赢得战争的战略智慧与民心基础,帮助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性,为后续学习新中国建设史搭建关键桥梁。(二)教材内容的育人价值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土地改革的群众动员作用、三大战役的战略逻辑、七届二中全会的决策意义,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军事、政治等多维度解读历史,提升综合分析与归纳总结能力。 激发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通过学习解放区军民的英勇作战、董存瑞等先烈的奉献精神,以及革命胜利对民族独立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树立传承革命精神、建设国家的责任意识。 树立正确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民心向背决定历史走向”“正义事业终将胜利”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助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课程标准 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史事,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素养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土地改革与战争支援的关联、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认识经济基础、民心向背对革命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时空观念:明确1947年土地改革、1948-1949年三大战役、1949年4月南京解放、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等关键时间节点,理解事件间的先后逻辑与相互影响。史料实证:结合《中国土地法大纲》节选、三大战役战果数据、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等史料,佐证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能够多角度解释土地改革的作用、三大战役的战略价值,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国内国际的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奋斗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珍惜当下和平生活。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与作用;三大战役的部署与战果;南京解放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土地改革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内在联系;分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的必要性;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国际意义。 大单元教学定位 单元主题:人民解放战争大单元贯通总纲: 纵向时间串联:1947年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凝聚民心,1948-1949年三大战役展开战略决战,1949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终结国民党统治,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规划建国方向,完整呈现解放战争胜利的全过程。 横向维度拓展:经济上土地改革巩固后方,军事上战略战术灵活制胜,政治上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方向,民心层面人民群众全力支援,多维展现革命胜利的综合因素。 核心定位锚定:本课是人民解放战争单元的“胜利总结篇”,聚焦“如何赢得战争、开启新纪元”,助力落实核心素养,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历史逻辑。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时期的核心收官内容,上承内战初期的自卫反击,下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新纪元,具有“总结过往、衔接未来”的关键地位。教材以“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为主线,分三个模块展开:先阐述土地改革奠定群众基础,再讲述三大战役与南京解放实现军事胜利,最后通过七届二中全会与革命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