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87411

湘美版(2024)八上 第三单元第3课《时代笔墨》课件(25页)

日期:2025-11-07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1501674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美版,2024,八上,第三,单元,3课
  • cover
(课件网) 第三单元 笔墨千秋 时代笔墨 湘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美术 第3课 趣味导入:古今山水“对话” 李可染 1 9 6 4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倪瓒 元代《渔庄秋霁图》 提问:“这两幅都是山水画,画的都是秋天景色,大家觉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清雅空灵 传统文人画的典型 色彩浓烈,充满时代气息 基本问题:中国画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画,继承与创新是其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继承,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只知继承而不创新,则艺术得不到发展。现代中国画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美术的有益成分,从思想观念到表现技法等方面都努力创新,与时俱进,使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的中国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探究一 清代画家石涛明确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关山月等 一批画家,在继承中国画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特点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体悟,在题材内容、笔墨技巧、艺术风 格等方面努力创新,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中国画作品。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近现代著名画家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主题风行,李可染决定改革被称为封建文人画的国画。 画作取材于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的一句诗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画面主要描绘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作品背景 构图:采用了丰碑式(门板式)满幅构图 截掉峰峦和坡脚,使观者的眼光聚集在山体,如同仰望纪念碑,气势震撼雄浑。 通过西方“纵深推进”及传统的“以大观小”结合运用 赏析:分析作品的绘画特点(构图) 通过这左上角约占全画五分之一的篇幅,传统山水画借以表现辽阔意境的“远”势得以保留,而又全然不妨碍门板式构图所强化的视觉冲击力。李可染把这种微妙的空间处理手法称为“两度半空间”,即以高远立势、以平远结境,使高大雄浑与深远幽邃合二为一。 赏析:分析作品的绘画特点(构图) 采用大面积朱砂色,古朴典雅。 赏析 :分析作品的绘画特点,色彩是怎样的? 采用积墨加积色的方法,以积墨山水做作品背景再逐步加朱砂层层积染,朱砂略浅处,有墨色浮上;中间色调处,则墨色相融;最为明亮处,点以厚重朱砂,庄重雄浑,古朴典雅。 融合了西方绘画的明暗关系。 赏析 :分析作品的绘画特点,色彩是怎样的? 借鉴了西方绘画的素描关系 同时借鉴素描的五度色阶画法,丰富了画面的明度层次。 (五度色阶:以纸张本身的明度为零,屋顶和树干为五,又将绝大部分画面统一在四至五的深色阶上)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李可染在绘画上革新和突破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新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里程碑。 赏析 :分析作品的绘画特点,墨色变化是怎样的? 李可染用墨色来塑造形体,墨色分层和表现则是倾向于通过运用西画中的明暗不同来体现山川树木的空间感。根据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和表现技法,加强了画面表达出的真实感,传统线条、皴法与西方绘画的准确造型相融合。 带有强烈的感彩,表达革命情感,加上作者本身对山川的内心感受,通过对山川的系统刻画,营造出气势恢宏、壮烈山河的红色山水意境之美。 提问:李可染的绘画是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的? 中西融合、时代性、革命性 赏析《太行丰碑》(贾又福) 太行丰碑(中国画)1984 贾又福 中国美术馆藏 提问:画家是如何在传统中创新的? 继承 创新 运用书法笔法入画(如山石的线条有书法的笔意),体现中国画“书画同源”的传统。 吸收西画块面造型,巧妙处理色调,让画面有坚实的雕塑感,赋予传统山水“时代雄强的气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