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2木板上的民族节日 教学设计 课题 木板上的民族节日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木板上的民族节日》是桂美版八年级美术教材中融合 “民俗文化” 与 “木刻版画技艺” 的核心课题。本课程以中国多民族民俗节庆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壮族 “三月三” 对山歌、侗族 “花炮节” 抢花炮、彝族 “火把节” 贺丰收等节庆场景,结合吴崇基《侗乡三月三》、李焕民《歌》、龙继魄等《六月花饭香》等木刻版画经典作品,学习从木刻版画的刀法(斜刀、平铲刀等)、套色(先浅后深原则)、构图(聚焦核心场景)等艺术语言入手,分析作品如何烘托节日氛围、传递民族情感。课程注重解读民俗节庆的文化内涵(如 “三月三” 的民族团结、“泼水节” 的洗旧迎新)与木刻版画的传统传承(明清民间木刻年画)、现代创新(云南马关壮族农民版画),尤其在 “民俗元素转化为木刻视觉形象” 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创意实践能力。通过作品赏析、技法示范、小组合作与创作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在深化民俗认知与木刻技艺的同时,提升将生活体验转化为艺术表达的能力,最终实现 “文化感知 — 技艺学习 — 自我表达” 的深度融合。 2022新课标要求 1. 能欣赏民俗节庆木刻版画在刀法、套色、构图等方面的艺术特色,初步形成对木刻版画视觉语言的敏感度与审美判断能力,学会从画面细节中感知节庆氛围与民族情感。2. 通过对比传统木刻(如明清民间年画)与现代木刻(如云南马关壮族农民版画)的风格差异,理解木刻版画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时代精神与审美变迁,深化对中华多民族文化的认知与尊重,增强对传统艺术当代传承价值的认同。3. 能够运用木刻版画基本技法(刀具使用、刻版、套色拓印)创作民俗主题作品,从 “民俗内涵” 与 “艺术表现” 角度评述作品,理解艺术创作与民族生活、文化传承的关联,形成以艺术视角关注民俗、传承文化的意识。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 通过观察壮族 “三月三”、侗族 “花炮节” 等民俗场景,赏析《侗乡三月三》《歌》等木刻版画作品,感受刀法(斜刀的流畅、三角刀的锯齿纹)、套色(先浅后深)对节日氛围的烘托作用;对比明清木刻年画与云南马关壮族农民版画的风格差异,领略木刻版画在不同时代的审美表达,提升对刀木语言与民俗艺术性的感知能力。(审美感知)2. 能够运用木刻刀(平铲刀、斜刀等)刻版、橡皮滚筒拓印、套色(黄版→红版→蓝版)等木刻版画技法,选择熟悉的民俗节庆(如家乡庙会、“火把节”)创作作品;鼓励学生融入个性化元素(如夸张的人物动态、特色节庆符号),或结合不同木板(三夹板、梨木)丰富画面,完成兼具民俗特色与艺术创意的作品。(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3. 理解民俗节庆不仅是 “热闹的聚会”,更是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如 “花炮节” 的团结协作、“火把节” 的丰收祈福);认识木刻版画从明清民间年画到云南马关壮族非遗版画的传承脉络,体会艺术与民族文化的深度绑定,增强对中华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尊重,形成传承民俗艺术的文化认同感。(文化理解)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对 “民族文化” 充满探索欲的阶段,多数有参与春节、中秋等传统节庆的生活体验,对壮族 “三月三”、彝族 “火把节” 等民族节日也有初步认知,这为课程学习提供了情感基础。他们具备初步的手工操作与绘画造型能力(如简单线条刻画、场景构思),喜欢动手实践与小组互动,但对木刻版画的专业技法(如不同刀具的使用、套色 “先浅后深” 原则)和民俗节庆的深层文化内涵认知较浅。教学中需通过 “生活经验联结”(从家乡民族节庆切入)、“分步技法指导”(教师示范刀具使用 + 小组互助拓印)、“文化故事渗透”(节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